哪里医院看白癜风好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网络词汇已日渐从网络上走下来,渗进了纸质媒体的新闻标题制作中。如何制作精彩标题,笔者总结了如下几点经验: 一、紧扣关键、个性的新闻要素,恰当选用网络词汇绽放精彩。 把最精彩的东西给人看,把读者最关心的、最吸引人的、最新的、最重要的、最精彩的信息点放在标题里,使受众在快速浏览的一瞥之间被紧紧地抓住眼神,欲罢不能。只有如此,传播者才能使受众来接受自己的传播,发生有效的互动。如浙江日报年11月,就刊发了这样一则新闻——《土项目HIGH到尖叫》,引题是《民族体育大联欢在畲乡景宁举行》。相比该事件发生的景宁本土报纸所拟的《民族体育大联欢全面体育嘉年华》,显然浙江日报所拟的更为生动,更为有趣,符合了读者的阅读需求。“high”、“尖叫”等频频出现于网络的词汇引进到报刊新闻的标题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一条关于局级干部公费洗脚按摩事件激起公愤的新闻:《干部主管部门三玩“躲猫猫”》(年3月4日羊城晚报)。标题用“躲猫猫”这种网络上流行的口语、俗语来揭示主管部门三次回避新闻记者采访的态度。 二、选用简洁的网络词汇,拟出简要鲜明的新闻标题。 新闻标题要求简洁传神、耐人寻味,简洁的标题要说明一个新闻事实,突出其中最为重要的新闻因素,揭示新闻中最新、最为本质的变动意义。如钱江晚报年9月23日刊发的新闻《宁波首批高校创业讲师亮相“80后”指导“90后”》。“80后”、“90”后都是网络词汇,也是这则新闻中最重要的一个亮点,都能简要地概括出一个时代的青年群体,而如果用“80年代出生的人”指导“90年代出生的人”就不能取得原先的效果了。 三、选用网络词汇时,应该有人情味而不煽情。 新闻标题的温情包含了亲和性、贴近性与人文关怀等精神素质,通过浓浓的人情味,触动受众内心,但却不能一味地追究刺激效果,一味迎合读者的低级化需求,而走上媚俗、庸俗的道路。使用卖弄的、夸张的、过分渲染的甚至低级的词汇来制作标题,只会使读者反感,降低报纸受众心中的公信力。 《我很丑,但不妨碍做总统》这则新闻说的是年乌克兰大选,遭遇中毒毁容的尤先科占到上风的事情。标题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引用赵传“我很丑,但我很温柔”做比拟,以调侃的口吻向读者传达了这一新闻事件。政治新闻的标题向来给读者一种谨慎不苟言笑的印象,但这个标题在“调侃”中不仅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喜欢诗歌和善于煽情的总统候选人,而且准确地传达了新闻事实。 四、修辞手法与网络词汇完美融合。 从理论上来说,任何修辞方法,都可运用于报刊新闻标题的制作中,恰当地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可以提升报刊新闻标题的品位,可增强报刊新闻标题的文采。文质兼美的标题,大多都在遣词造句和形式结构上别出心裁,最常用的是汉语言修辞手法的运用,其中以借代最为常见。 年2月云南信息报刊登了一则消息《“杨不归”密友受贿被判10年》,“杨不归”是当时流行的网络新词,受网友热议,但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明白它的真正意思,因而作者将“杨不归”三字加引号,并在正文中解释——“据称正是周和进出事,才导致杨湘洪出国访问滞留不归。”读者立即明白,原来“杨不归”指“原温州市委常委、鹿城区委原书记杨湘洪”,他于年9月19日率温州市鹿城区经贸代表团出访欧洲后,独自滞留不归。而同一则消息,同一天的常德晚报写的则是《杨湘洪密友周和进一审获刑10年》。“杨不归”与“杨湘洪”,显然前者更能吸引读者。只要用法得当,交代清楚,相关的网络新词体现了新闻事件的特征和新闻人物的鲜明个性,让消息和通讯更加新鲜、时尚,也更能吸引读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