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多家报纸对于“用小苏打‘饿’死癌细胞”的报道可谓“波澜壮阔”。究其原因,部分报纸等媒体的标题跑偏,让人产生了错觉。

  从9月下旬到10月初,中外发生的几条科技新闻成为媒体   9月25日,有着“超级天眼”之称的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平塘县克度镇的喀斯特洼坑中落成启用,这个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超级天眼”究竟有多灵敏?新华社的报道中有这样一个生动的描述:“科学家打了个比方,有人在月亮上打手机,也逃不过它的‘眼睛’。”对于此事的报道,多家报纸的标题基本围绕着“天眼”和“慧眼”两个关键词展开,比如,北京日报:《“天眼”睁眼,寻找宇宙中的“诗和远方”》;新闻晚报:《给我一双“慧眼”吧》;深圳晚报:《“中国天眼”一眼看穿亿光年》,等等。这些报纸标题不管是充满诗意还是动感十足,都不会让人产生新闻本意之外的联想。

  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荣获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缘于他在细胞自噬机制研究中取得的巨大成就。“细胞自噬”,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名词,“自噬”通俗讲就是“将自己吃掉”,细胞可以通过降解自身的非必需成分来提供营养和能量,也可以降解一些毒性成分以阻止细胞损伤和凋亡。看看报纸对此采用的标题,扬子晚报:《日科学家从位提名者中脱颖而出因研究“吃掉自己”的细胞摘奖》;长沙晚报:《为抗衰老带来新希望》;楚天都市报:《日本科学家获得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研究出细胞是怎么“吃掉自己”的》。这些标题中规中矩,即使如钱江晚报的标题《这项诺奖研究,可以使人更长寿》,对大隅良典的成就做通俗的解读,也准确概括了新闻事实,提炼出新闻最核心的内容,所以未引起热议和争议。

  如果说报纸对于“天眼”和大隅良典获诺奖的报道“波澜不惊”,那么多家报纸对于“用小苏打‘饿’死癌细胞”的报道可谓“波澜壮阔”。究其原因,部分报纸等媒体的标题跑偏,让人产生了错觉。

  9月24日,一则由新华社发布的医学进展消息《重大突破!癌细胞竟被中国医生用小苏打“饿”死了》被广泛转载,并刷爆“朋友圈”。廉价的小苏打竟然会成为抗癌神器,这样的联想很容易刺激人们的神经。事后,有多家报纸以此为题进行了报道,并在标题中突出强调“小苏打‘饿死’癌细胞”,比如:东北一家晚报的标题是《中国医生用小苏打“饿死”癌细胞》;而西北一家都市报也以《用小苏打“饿死”癌细胞》为题。这种被媒体称为“小苏打饿死癌细胞”的疗法本名叫做“TILA-TACE疗法”(靶向肿瘤内乳酸阴离子和氢离子的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由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胡汛教授和浙江大医院放射介入科晁明教授团队研发而得,用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中晚期治疗。

  随着各种报道的出炉,争议和追捧也相继出现。胡汛和晁明两位教授更是接到了无数电话,甚至有癌症患者因此专程从四川飞到杭州。在人们狂热的期盼和传播中,这条科技新闻呈现跑偏的迹象。所幸的是,第二天,新华社记者就收集了讨论热度最高的八大话题,对话胡汛和晁明教授,答疑解惑。

  另外,也有一些报纸及时发声,比如9月25日扬子晚报的《中国专家能用小苏打饿死癌细胞?激动归激动,疗效嘛还是再等等看吧》;9月26日钱江晚报的头版头条《是注射小苏打,不是苏打水这项研究是真的,但有严格定义》,及其内页报道《记者追问小苏打真能饿死肿瘤吗》等,及时纠偏。

  “小苏打‘饿死’癌细胞”这样的标题固然很吸引人,但既不严谨又不科学,因为注射用的碳酸氢钠和日常食用的小苏打完全不同。科技新闻里往往有大量专用且生僻的名词,新闻标题应该力求通俗、生动,但这样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以新闻事实为基础。倘若牺牲新闻事实,只求吸引眼球,无疑会跑偏,容易误导读者,沦为标题党。

(作者为北京晚报副总编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zhejiangzx.com/zjmt/991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