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今天,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浙江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报纸推出年第13期,重点内容有省局党组理论中心组举行专题学习会;大型纪录片《西泠印社》拍摄启动;浙江影视出版业参与中俄文化交流活动出新出彩等内容。请拉动版面下方框文字阅读。 1省局党组理论中心组举行专题学习会 寿剑刚主持 本报讯(省局孙小娟)7月4日,省局举行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扩大会,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聚焦“文化浙江”主题,围绕“怎么看、怎么干”展开学习讨论。党组书记、局长寿剑刚主持学习会。党组成员、副局长单烈、王国富,副巡视员严萍英联系各自工作,就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服务“文化浙江”建设,做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改革、发展、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畅谈了心得体会。发展、出版、印发、电影、电视剧、数网、版权处等7个处室主要负责人作交流发言。机关各处室和直属单位负责人列席。 寿剑刚在总结讲话时说,“文化浙江”是新一届省委立足浙江新的历史方位,提出的新时期全省文化建设的新定位、新目标,并用“认识更深了,地位更高了,期待更大了”来总结概括自己对“文化浙江”的认识和理解。首先,对文化的认识更深了。文化浙江与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建设的发展路径一脉相承、内在逻辑高度一致,是对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继承和发展。如果说文化大省和文化强省强调的是规模和质量,体现的是文化自觉,那么“文化浙江”更加强调的是文化的渗透力、创造力、影响力、传播力,体现的是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其次,文化的地位更高了。省党代会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文化浙江”的战略部署,并把“文化浙江”作为统筹推进“六个浙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味着文化在全省工作布局中有了更高更重的地位。再次,对文化的期待更大了。建设“文化浙江”,既是“两个高水平”奋斗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又是实现“两个高水平”奋斗目标的方法手段,要求在实现“两高”目标中文化要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寿剑刚说,“文化浙江”应包括文治浙江、文明浙江、文艺浙江、文创浙江、文物文献浙江和文人浙江等六方面内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在“文化浙江”建设中担负着重大使命和责任。在文治浙江上,要发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价值引导作用,以文化人,并发挥媒体组织动员和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促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在文明浙江上,要发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的教育教化功能,提升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在文艺浙江上,要促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精品创作生产,推出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影视出版精品;在文创浙江上,要继续发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主力军作用,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版权保护等方面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贡献力量;在文物文献浙江上,要大力实施浙江文献整理出版工程,做好古籍文化的抢修传承,推出一批有重大价值的经典之作;在文人浙江上,要实施高端影视出版海外人才培训计划,加强影视出版人才培养,为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当前,对新闻出版广电系统来说,就是要着力抓好“书香浙江”和“影视浙江”建设,努力建设出版强省和阅读大省,着力打造名副其实的全国影视产业副中心,加快推动我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三大目标”实现,为实现“两个高水平”奋斗目标和“文化浙江”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大型纪录片《西泠印社》拍摄启动 葛慧君等出席 本报讯(广电集团陈可人)6月28日,由浙江广电集团、杭州市委宣传部、浙江大学和西泠印社联合出品的大型纪录片《西泠印社》在中国印学博物馆宣布启动拍摄。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宣传部副部长唐中祥,省局副局长王国富等出席活动。 《西泠印社》的启动,代表着广电集团“东西南北中”“一带一路”纪录片工程的进一步推进。《西泠印社》总投资万元,分六集进行拍摄,以人物和故事为主线,通过对西泠印社创社四杰及吴昌硕、李叔同、启功、赵朴初和饶宗颐等知名社长及社员的道德修养和艺术涵养的深度剖解,呈现“义”“士”“侠”“禅”“隐”的中国士大夫精神,从西泠印社的传承历程折射出中国知识分子百年精神史。《西泠印社》采用超高清4K拍摄,把镜头对准精微的雕刻艺术,对准人和印石以外的生命,生动还原西泠印社的故事人情。该片还尝试构建全开放、全直播创作模式,积极探索融媒体传播,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 据悉,该纪录片分为6集,计划于年国庆期间播出。 浙江影视出版业参与中俄文化交流活动出新出彩 本报讯(出版集团沙丹华策集团汪敏)7月上旬,第三届中俄媒体论坛和尚斯博库中国文化周暨中国主题图书展相继在俄罗斯莫斯科举行。以浙江广电集团、华策影视、尚斯博库书店为代表的浙江出版影视企业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精彩亮相中俄文化交流舞台,为深化中俄文化交流加油鼓劲,达成了一批可喜的合作成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贡献了力量。 在7月4日开幕的第三届中俄媒体论坛上,浙江广电集团举办“美丽浙江”电视周等系列外宣活动,参加“中俄媒体交流年”成果展示、与俄罗斯主流电视台联合展播浙江精品纪录片、举办“美丽浙江”电视周启动仪式、与俄罗斯媒体签署合作意向等,有力扩大了媒体交流年活动的效果和影响,展示了浙江形象。华策集团与俄罗斯领先的独立广播公司CTC传媒及俄罗斯最大的私人传媒集团之一的国家传媒集团(NMG)达成战略合作。华策与俄方将在俄罗斯电视台和网络平台落户推广华策“华剧场”、共同研发适合中俄两国的影视题材、推进影视IP本土化改编和开发、相互开放影视成片片库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并将合作拍摄《战斗民族养成记》电影版。有关项目落地后,浙江的影视节目将可覆盖包括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在内的1.5亿人口。 7月3日,尚斯博库中国文化周暨中国主题图书展在莫斯科市中心的尚斯博库书店开幕,俄罗斯联邦新闻出版与大众传媒署代表、中俄文化专家和读者代表共50多人参加了开幕式。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与俄罗斯尚斯国际出版(集团)公司、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签署了共同建设汉、俄语翻译人才培训基地和联合编写出版汉、俄语教材的合作备忘录。开幕式当天,种俄文版中国主题图书及近万种中文版中国主题图书和中国文化类图书同时展出。其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带一路”读本》和《之江新语》《茶人三部曲》等浙版图书备受读者 一是产业价值凸显,经济贡献率提升。年我国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市场总收入达到亿元,同比增长12%,对GDP增长的贡献约为1.52%,对GDP增长率的贡献约为0.20%,带动就业岗位万个。整体上看,移动网络经济已领先于PC网络经济的发展,对整体网络经济的营收贡献率进一步提升。
二是新应用、新业态创造新价值。年,移动互联网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不断涌现,带来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引领新型经济模式,催生信息消费新业态。直播平台和网红催生网红经济,网约车、共享单车、短租市场等引领分享经济,移动应用平台深挖数据价值,加快了大数据经济的发展。
三是行业深层调整回归理性。随着行业监管的加强和行业内竞争的加剧,移动金融、移动O2O、移动出行、移动直播等行业都在年经历了深层次的调整,进行了“供给侧改革”。
四是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取得新突破。我国在北京怀柔建设了全球最大的5G试验外场,5G技术研发试验第一阶段测试已圆满结束。华为、中兴、阿里巴巴等企业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微机电系统、区块链等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领域,都取得一定进展。在麦克风、手机摄像和指纹识别三大领域,我国初步已形成规模竞争优势。
五是企业海外布局成效显现。已有数千家中国互联网公司开发出针对海外市场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产品,中国智能手机厂商在东南亚、印度、非洲、俄罗斯和巴西等新兴市场占据了一定份额,中国“出海”APP已覆盖了除中国大陆地区以外全球近47%的安卓用户。 政策吹风 省局转发总局通知:开展年网络法纪知识竞赛活动 总局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年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版权)网络法纪知识竞赛活动的通知》(新广办发〔〕66号),广泛动员新闻出版广电系统干部职工参与竞赛活动。省局参与竞赛活动情况由政策法规处统计;各市局负责统计本辖区竞赛活动情况,并于9月30日前将竞赛活动详情报送省局政策法规处。 省局印发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要点及任务分解 7月6日,省电局下发通知,印发《年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要点及任务分解》。通知提出了年省局法治政府建设要紧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版权)“行业监管先行者、公共服务模范省、产业发展副中心”三大目标,坚持问题导向,查好补好法治政府建设“短板”,完善制度建设等总体要求并根据总体要求建设工作要点及任务分解,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办国办、省委省政府和总局关于依法治国、法治政府建设的系列文件,二是倾力打造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版权)依法行政工作基础,三是扎实开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版权)行业监管,四是深入推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版权)法治宣传教育。详情请至省局网站查询。 4 三个小故事令人影响深刻 01 一个朋友是医生,一次癌症手术,打开后发现切不了,只好再缝上。去和病人解释情况,那病人农村来的,听不懂术语,坚持认为手术过了,病就好了。只好让其出院,一年后回访,真的好了,癌细胞消失了。 感悟:乐观的心态是最好的手术。 02 女生公开投票选班花,相貌平平的小梅发表演说:如果我当选,再过几年,在座的姐妹可以向自己先生骄傲的说,我上大学时,比班花还漂亮!结果,她全票当选! 感悟:说服别人支持你,不一定要证明比别人都优秀,而是要让别人觉得,因为有你,他们才变得更优秀、更有成就感。 03 在一次宴会上,马克吐温与一位女士对坐,出于礼貌,说了一声:您真漂亮!那位女士却不领情,高傲地说:可惜我无法同样来赞美您!马克吐温委婉平和地说:那没关系,你可以像我一样,说一句谎话就行了。那位女士羞愧地低下了头 感悟:你扔下的石头,绊倒的往往是你自己。 何谓POD? 网络时代,数字技术的进步让过去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有关图书销售网页上明白提醒,你可以让出版社为你专门单独印一本,图书价格也并没有比原来提高,只是到手的时间要长一些:20天左右。 按出版界的叫法,这种做法就是按需印刷,英文缩写为POD(Print-on-demand),也叫短版印刷、即时印刷、数码印刷。POD就是将书的内容数字化,然后在高速激光打印机上印制而成。与现在流行的胶印技术相比,由于POD无需出胶片,也就不用制版,这样就节约了成本。另一方面,POD没有需求就不生产,没有大规模出版那样的库存、运输、发行等诸多环节,这也是其能够“单兵作战”的重要原因。 POD给出版界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使图书出版更能灵活应对市场,从而为出版业自身改革创造了新契机。 POD图书的出现,对新闻界也是有意义的。在某种程度上,这也促使图书出版向报纸出版“靠拢”。众所周知,报纸一般是没有库存的,报纸当天看是新闻纸,隔日就是旧闻了,谁愿意订隔日报纸?过去,出版社为库存的码洋发愁,现在按需印刷方式的出现,出版业也可以像报纸那样做到零库存。 过去,出版业出书很大程度上是市场预估的结果,这样容易出现误差,造成大量库存。而用POD方式出书,等于是订单作业,这一点似乎也是在向报业“靠拢”:报纸是面向订户发行的,有明确的发行目标。从中可以得到启示,数字技术的进步已经为个性化文化需求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不管这种文化需求是以阅读还是以看报的方式表现出来。 纳凉 潘玉毅 如果说夏天还有什么值得人期待的事情,我想纳凉应该算是其中的一件。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写过一首《纳凉》诗:“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短短二十八字,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古人夏日里消暑纳凉的生动画面来。许是天太热了,日头太猛了,诗人执着一根竹杖朝着树荫急急而奔,在画桥南畔觅得一处阴凉之地,支起胡床,高枕而卧,这一睡就是一整日。待一觉醒来,明月东升,船笛参差,池里的莲花暗香杳杳,让夏日的暑意减了几分。 唐人王维也有一首《纳凉》诗,描绘的则是山间隐士的“纳凉”之道:“乔木万馀株,清流贯其中。前临大川口,豁达来长风。涟漪涵白沙,素鲔如游空。偃卧盘石上,翻涛沃微躬,漱流复濯足,前对钓鱼翁。贪饵凡几许,徒思莲叶东。”那万株乔木,千条清流,豁达长风,缱绻涟漪,让人未见清风,凉意自生。我们不自觉地就把自己代入到那个场景中:坐在涧石上,把脚伸进溪水里,不为洗,只为那水中的汩汩凉意。 其实,纳凉不只是古人的福利,现代人也有纳凉的习惯。夏天的热与从前相同,甚至比从前更热,白日里,知了喊个不停,流响遍野。可惜的是今人纳凉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去空调房里呆着,而不是将自己放归大自然。但时光倒退二十年的话,则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二十年前的人们是这样的—— 白日纳凉,可躲树荫下。一碗凉茶,一把大蒲扇,就着三五只鸣蝉不成调的曲子,在没有空调的从前,这已是最高版的配置。若你生长在山野间,还可以戴上斗笠跑至山腰处,找一株寿命已达百十年长的老树,躺在树下或在树杈间望着天空发呆,也可在溪水边躲一日光阴,抑或在山间寻一处亭子,雷雨不来,尽可以呆到炊烟四起再回去。 对于孩童来说,最好的消暑方式莫过于戏水。江南既称“水乡”,河流纵横,沟渠甚多,孩童们多半打小就会游泳,当汗意透过毛孔蒸发将空气熏得变了味的时候,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找一条小河、一个池塘,“翻江倒海”一番,好似凫水的鸭子,只露出半个鼻孔在水面上。此时,再胆怯的孩子,也已顾不上家中是否还有未做完的作业了。 夜间纳凉则要有趣许多,庭院是人们最常呆的地方。暮色四合时分,虫儿出洞,蛙声四响,人们吃过晚饭,闲来无事,打几桶井水浇在脚上、地面上,让暑气随着“滋滋”的声响随着脚上的丝丝爽籁一点点散去,并将西瓜啤酒吊在井里,这样捞上来的时候就能多几分清凉味道。忙碌了一盏茶之后,大人与小儿各自端着椅子、板凳出来了,因为天还有些热,风还有些熏,小孩子把背紧紧贴在“懒椅”上,凉意蹭得一分是一分。大人们也没有闲着,除了聊些家长里短的琐事,也不忘照顾孩子的情绪。于是,几个故事,几颗星子,时光慢悠悠地过去了,暑气也渐渐地消散了。待吃过井里的“夜宵”,回屋睡觉,这一日便结束了。 与山里人不同,枕水而居的人家则会在夜色阑珊时觅一条小船,问流水借点凉意。现在荷花开得正好,月光下赏荷别有一番味道。清人李渔曾言道:“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桨声欸乃,暑意尽褪。从“纳凉高树下,直坐落花中”到“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变的是周边的环境,不变的是人心里头的自在。 新书推荐: 《国旗上的爸爸》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描写驻港部队军人家庭生活的文学作品,谨以此书向香港回归二十周年和建军九十周年献礼。 《互联网寡头战争:BAT圈地运动与资本新格局》 浙江大学出版社 O2O、共享经济、白癜风丸零售价格元白癜风有什么好偏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