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长三角地区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经济文化联系紧密。进入15世纪后,长三角地区的区域互动进一步加强,进而对区域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1月14-15日,由杭州市政协主办,杭州市社会科学院、杭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杭州文史研究会、杭州市文史研究馆承办的年杭州文史论坛暨“15世纪以来长三角地区社会变迁与转型”学术研讨会在西子湖畔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以及故宫博物院、上海市社科院、浙江省社科院等研究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期间,专家学者们围绕“15世纪以来长三角地区区域互动与社会变迁”、“15世纪以来杭州与长三角地区的联系与互动”、“15世纪以来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其他”、“走向近代:社会转型进程中的城市发展”等议题展开讨论交流。澎湃新闻选取几位学者发言,择其精要,整理成文,以飨读者。研讨会现场聂璜与《海错图》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邹振环的报告题为《杭州民间画师聂璜及其海错图》。《海错图》的作者聂璜是康熙时期罕见的具有“民间立场”的民间画师。历史文献中关于聂璜的生平记载寥寥,仅知其字存庵,号闽客,浙江钱塘人,生卒年不详,大概生于17世纪40年代,是位生物学爱好者,也是擅长工笔重彩博物画的高手。有学者推测聂璜可能是一位无心仕途而又无家庭负担的安逸闲散之人。因出生于浙江钱塘,与江近,离海远,聂璜花了二十多年考察东南海滨,于年完成了《蟹谱三十种》。他还相当重视关于日本的海洋动物知识。他对照船商口述和苏杭一带赴日经商“洋客”的见闻,以及在贵州、湖北、河北、天津、云南等地、中国南部海滨地区云游考察所得,“欣然合《蟹谱》及夙所闻诸海物,集稿誊绘,通为一图”,即《海错图》。《海错图》四册总共绘“海错”种,第1册73种,第2册79种,第3册86种,第4册种。经专家的考订前三册可以找到与现实对应的物种有种。书中不仅有栩栩如生的海物图画,也有聂璜对每一种生物、物产所作的细致入微的观察、考证与描述。每篇文字长短不一,均以赞诗为小结。书中文字除对生物产地、习性、外貌特征、烹饪方式的记述,还有很多东南沿海一带的坊间传说与民间故事。这些来自亲身生活的感受,与画家渊博的学识、娴熟的画技结合在一起,造就了兼具艺术和知识之双重价值的作品。聂璜在创作《海错图》时完全没有任何进献谋名的功利之心,全然是出自对于海洋动物的兴趣。但这部非著名民间画师创作的作品却被纳入清宫收藏。根据《雍正四年·流水文件》记载,雍正四年()由副总管太监苏培盛将其交入清宫造办处,称“《鱼谱》四册”,可见该书应该是此时正式进入清宫。后来得到了对艺术品鉴赏和博物学有浓厚兴趣的乾隆皇帝欣赏。他命人在《海错图》首页上钤“乾隆御览之宝”“重华宫鉴藏宝”等玺印,以示珍重。后经皇家重新装裱,最后见录于《石渠宝笈续编》。《海错图》在文字方面的知识性和图绘方面的艺术性上,都呈现出极其明显的多样性和多元性特征。聂璜不仅重视本土文献,也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zhejiangzx.com/zjfz/1334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