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瓯江,从山中来,到大海去;绵延八百里,奔流不息;多少文人墨客徜徉于瓯江山水之间,写下一首首诗篇,传诵至今,让瓯江山水诗路闪耀千古。被誉为“中国山水诗鼻祖”的谢灵运为何流连于永嘉山水。作为瓯江第二大支流的楠溪江有着怎样的魅力?历代文人墨客又为永嘉带来了什么?守望文化家园,传承历史文脉,本期《文化浙江大讲堂》为您讲述《瓯江山水诗路:山水永嘉诗韵悠悠》。 一次神奇的相遇 “借问同舟客,何时到永嘉。”这条镶嵌在群山间,宛如玉带的河流是永嘉人的母亲河——楠溪江。楠溪江,古名瓯水,是瓯江的第二大支流。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无不为它的灵动秀美而赞叹。绵延三百余里的楠溪江,滋养出了这座千年古城——永嘉。 “永嘉”二字,取“水长而美”之意,这“水”指的就是楠溪江,江中俯卧着雄姿勃发的狮子岩,江面上飘过舴艋舟与竹筏,宛如仙境,让人心旷神怡。千百年来,这条缓缓流淌着的河流,从未停下脚步,总能给永嘉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永初三年,公元年的一天,永嘉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就是被权臣排挤离京,出任永嘉太守的谢灵运,这是一次神奇的相遇,或许谢灵运并不知道他将在这里写下闪耀千古的山水诗。绿嶂山,位于永嘉县城附近,因谢灵运《登永嘉绿嶂山》一诗而闻名。谁也没想到,这位失意太守,在这里开创了山水诗文的新篇章,让这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山水诗的摇篮”。而山水诗也作为一个重要的流派,在中国诗歌中绵延下来。一千多年前,谢灵运赋予了此地绵延千年的柔情和诗意,让这里成为无数文人墨客,心生向往的地方,并留下了众多传诵至今的诗篇。李白念及谢灵运时,写道:“康乐上官去,永嘉游石门。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诗圣”杜甫对永嘉山水心驰神往:“隐吏逢梅福,看山忆谢公。”苏轼则感叹“自言官长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 “永嘉学派” 中塘梅林,是个谜一样的地名,令人遐想。它与南宋思想家、诗人、“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有关。叶适少年时曾在楠溪江一带游学,后来又在上塘、中塘购置田产。他贪恋楠溪江的景色,常来游玩。那时中塘有片梅林,值冬时梅花争相吐姿,俏立枝头,报春而来。在某个冬日,叶适带领友人与学生,来到中塘梅林举办诗会。叶适是“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永嘉学派”又称“事功学派”“功利学派”,因其代表人物多为永嘉人,故而得名。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与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被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永嘉学派”被后人认为是温州创业精神的思想渊源。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使南方经济得到发展。受此影响,当时永嘉地区商品经济也十分发达,这为“永嘉学派”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永嘉学派”的形成也与当时永嘉地区浓厚的读书风气有着重要关系,正是在这片耕读文化的沃土上,“永嘉学派”才得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里是永嘉鹤阳村,居者大多谢姓,为谢灵运的后裔,他们耕读传家,演绎着山水诗一般的生活。从宋到清,六百多年间,村中先后出过三十多位诗人,留存诗作两百余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耕读诗村。“永嘉四灵” 至南宋后期,这里还出现了当时诗坛独树一帜的“永嘉四灵”。“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便是“永嘉四灵”之一赵师秀的神来之笔。 “永嘉四灵”,指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因四人字号中都有一“灵”字,故名。“永嘉四灵”是继江西诗派之后矫江西诗派之失,下启江湖诗派,在南宋诗坛上独树一帜的诗歌流派。“永嘉四灵”宗崇晚唐诗人贾岛、姚合,提倡晚唐近体诗,注重锻字炼句,主张白描,反对用典,诗风浅近平易,简约清淡,“贵精不求多,得意不恋事”,是他们的创作准则和追求目标。诗韵悠悠,文脉相传,诗人留给这片土地的诗意和荣耀,永存于每一位永嘉人的心头,回荡在这片灵山秀水之间。来源:浙江新闻频道 原标题:《这是一次神奇的相遇!》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zhejiangzx.com/zjfz/1326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