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江,从山中来,到大海去;绵延八百里,奔流不息;多少文人墨客徜徉于瓯江山水之间,写下一首首诗篇,传诵至今,让瓯江山水诗路闪耀千古。

青田因何得名,又如何与鹤结缘?瓯江南岸的石门洞,是如何吸引历代文人墨客纷至踏来,又留下了哪些诗篇?巧夺天工的石雕技艺如何流传至今,青田石雕,又是怎样通过瓯江,名扬世界?

守望文化家园,传承历史文脉,本期《文化浙江大讲堂》继续走进丽水青田,为您讲述《瓯江山水诗路:石艳青田鹤鸣瓯江》

从浙南百山祖大山深处,

自西向东一路奔流,

瓯江在这里,

正式有了自己的名字,

这就是瓯江的中游——青田。

洞天福地鹤鸣瓯江

青田,得名最早源于南北朝,《永嘉郡记》中就有关于青田地名的记载。而据青田旧志记载:青田山,县北一里。山下有田,产青芝,故名青田。所以,青田别名“芝田”。蕴芝聚鹤的青田,就这样静处在瓯江中下游的大山中。

青田的最著名的乡贤刘伯温,也曾写道,“身骑青田鹤,去采青田芝”。

而青田山因有白鹤栖居而闻名,故后称太鹤山,县城为“鹤城”。青田与鹤紧紧相连,这里就是鹤家乡。无数文人墨客皆留下了吟咏青田鹤的诗篇。从南北朝梁元帝的“青田之鹤,昼夜俱飞”,到唐代杜甫的“薛公十一鹤,皆写青田真”,再或是白居易的一句“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谣”,道尽鹤之高洁风骨,更绘出青田山水的烟雨朦胧。穿越千年,鹤鸣似乎依然回荡在青田山水间。

如今鹤已渺远,太鹤山、瓯江却依然保留着鹤之名,鹤之韵。沿着瓯江顺流而下,忽见两座山门屹立江边,是为“石门洞”。渡船过江,走进山门,古木葱郁,溪水潺潺,别有洞天。多年前,有一位诗人来到这里,他悠闲地穿着涂蜡的木屐,不经意地走进了这个山门,竟发现了一处绝妙洞天,倾心于此,他题诗作赋,勒石赞美。他就是被誉为中国山水诗开宗的谢灵运。“石门洞”之名有传也为谢灵运所赐。

似洞非洞适成仙洞,有门无门是为佛门,风景奇绝的石门洞,一道石门飞瀑就像一处点睛之笔,将它的美景推向极致。

此后历代文人墨客纷至踏来,宋代的沈括、明代的汤显祖、清朝的阮元等曾为石门洞赋诗题词,保留至今的摩崖石刻有处之多,在这里,诗歌与石门山水才是永恒的留存。

石门洞的好景远不止此,郭沫若先生在古稀之年不远万里来到石门洞,留下动人诗篇,“横过石门渡,刘基尚有祠。垂天飞瀑布,凉意喜催诗。”

而这里,也是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刘基求学之所,度过了自己的一段青葱岁月,石门飞瀑旁的国师床、绿树掩映下的石门书院,以及藏书石、伯温古村、刘基祠等都在述说着一个个刘基故事,从古流传到今。

石如美玉巧夺天工

青田也是一个石书传奇之地,这里是中国“四大名石”之一——青田石的原产地。一座城因石而闻名,一方石以城来命名。石头坚而不硬,润而不粉,清丽雅致,几千年来,青田石成为历代文人公认的“雅石”,被称为“石中君子”,“印石之祖”。当代著名诗人郭沫若到青田游历,对青田石一见倾心,专门留诗赞颂:“青田有奇石,寿山足比肩,匪独青如玉,五彩竟相宜”。

青田石最让篆刻家痴迷之处,在于它质地坚实细密,温润凝腻,非常适于奏刀,创作的作品极富金石味。青田石虽有红、绿、蓝、紫、黄等各种艳丽的色彩,然而神奇的是,长久凝视它,却并不刺眼,也就是行家所谓的“褪尽火气”之后的优雅。而青田的工匠们将其雕琢成器,便有了青田石雕。

浙江博物馆藏有六朝时墓葬用的青田石雕小卧猪四只,小卧猪造型简练,形神兼备。到了明代,青田石“灯光冻”作为印材被引入篆刻领域,不但终结了铜印时代,开创了石章时代,更开启了中国文人刻印的新篇章。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青田,精美的石头会说话了。在流逝的时光中,一块块似璞如玉的石头上,就慢慢地游出了金鱼,飞出了仙鹤,结出了葡萄,长出了谷穗……

千百年来,青田人汲纳了瓯江水的灵秀,历经一代又一代的巧手匠心,青田石,以自然之奇,融人文之韵,不断续写着美石的传奇。

世界青田以“侨”筑桥

“青田的华侨,是出国的石头;青田的石头,是不出国的华侨!”这句话在青田妇孺皆知,耳熟能详。清朝初年,青田人肩挑背扛青田石雕开始闯欧洲,往国外销售。此后,青田人纷纷带上青田石雕、茶叶和国内小商品等货物出国谋生,也因此走出了一条青田人走向世界的华侨之路。一波波青田人远赴国外。

青田石雕,和青田人一起,从瓯江顺流而下,奔向大海,走向世界。遍布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3万华侨,正是由青田石雕文化之路走出来的。

当年,他们沿着瓯江辗转颠簸漂洋过海,如今越来越多的青田华侨回乡兴业,成就了今天欧陆风情汇聚的浙南滨江之城。千年石文化、百年华侨史。千百年来,青田人汲纳了瓯江水的灵秀和韧性,击水争上游,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扫一扫

看《文化浙江大讲堂》往期节目

文化浙江,锦绣华章!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浙江新闻频道,每周日晚21:20推出文化专题节目《文化浙江大讲堂》。

来源:浙江新闻频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zhejiangzx.com/zjxw/979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