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成为与元旦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国人说到中秋,第一反应总是嫦娥、玉兔、月饼,但很少想到月亮上的另一个存在——吴刚。

  你要说了,我知道吴刚,不停砍桂树的那个汉子嘛。没错,但相对于嫦娥奔月的家喻户晓,吴刚伐桂的缘由恐怕就没几个人关心了吧?而且翻看历史关于他的记载和传说乏善可陈,真是个存在感低的男人啊……

  文献中的吴刚

  两千多年前的《淮南子》曰:“月中有桂树”,说明月宫桂树的典故早已有之。而吴刚伐桂的故事,似乎从唐代才开始流传。相比起源于两千多年前先秦时期的“嫦娥奔月”,吴刚“出道”得太晚了。

  他的名字最早是出现在唐代著名志怪小说家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天咫》中:“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大意是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有一颗五百多丈高的桂树,下边有一个人在不停地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这人叫吴刚,西河人,因为在学仙过程中有过错,被责令在月宫伐月桂树。

  这是目前记录“吴刚”的最早文献。到了唐末,似乎吴刚的传说开始流行起来了。晚唐诗人李商隐有诗云:“莫羡仙家有上真,仙家暂谪亦千春。月中桂树高多少,试问西河斫树人。”很明显也是记述了吴刚的故事。

  但是,这些文献对吴刚的记载也太简单了吧……生平事迹?不详。祖上何人?不知。所犯何事?不晓。

  唯一清楚的,就是史料中提到,吴刚是西河人(今山西汾阳一带)。可能是因为当时在西河郡一带,民俗盛传桂树可以保护灵魂,有需要就有供给,所以伐桂可能成为了当地一种有代表性的职业。而吴刚作为伐桂界的代言人,籍贯自然是西河了。

  吴刚惹了谁

  吴刚究竟惹了谁,不幸成为了WoodCutter呢?这不仅说法各异,也找不到具体出处。

  有说法是吴刚虽然醉心于求仙问道,但由于“不专心”,所以天帝罚他不停砍树。桂树一天不倒,吴刚便一日不能成仙,以此来磨练他的心智。这个说法可能来源于道教,以告诫世人要严守学道规则,否则便永不能成仙的寓意。

  也有说法是《山海经·海内经》的吴权和吴刚是同一人,吴刚的老婆和炎帝的子孙伯陵通奸,吴刚捉奸怒杀伯陵,因此触怒炎帝,被罚在月亮上砍树。但这个传闻实在证据不足,有些牵强,权当八卦看看。

  此外在有些版本的《西游记》电视剧里,也会出现吴刚的身影。这可能来源于下面这个说法:南天门的吴刚和月宫嫦娥很要好,但他因为经常惦记着与嫦娥相会,而疏于职守。玉皇大帝知道后很生气,就罚吴刚到月亮里去砍一棵叫月桂的大树,如果吴刚不砍光这棵月桂树,便不能重返南天门,亦不能与嫦娥相会。结果呢,你懂的。

  当然还有一种科学的说法:古人能看到月亮上的阴影,他们当然不知道那是月球的地貌,想当然地认为那是棵桂树。为了让月亮更明亮,有人想出了吴刚大仙,让他代表凡人们去伐树。于是,便有了陆游的诗句:“除却君山湘水平,斫却桂树月更明。”

  吴刚与桂花

  毛泽东有诗云:“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这桂花,可是把吴刚与中秋联系在一起的重要纽带。八月十五桂花香,是人人都知道的典故。而据说这桂花,就是吴刚送下人间的。

  吴刚在广寒宫漫长的砍树生涯中,发现每临中秋,桂花馨香四溢。赏花之余,还琢磨着研发出了桂花酒的独门秘方。

  自娱自乐还不够,想到人间还没有桂花和桂花酒,吴刚就抽空下凡,分别乔装成中年男子和白发老人,倒在一个寡妇面前。寡妇人称仙酒娘子,为人豪爽善良,酿出的酒味醇甘美,深得人们尊敬。她不顾旁人风言风语,两次出手相救,吴刚很感动,就把桂树种子和桂花酒秘方赏赐给她。从此,人间才有了八月十五桂花香。

在此,世博全体员工祝大家中秋快乐,阖家欢乐!!!









































北京白癜风权威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总共要花多少钱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zhejiangzx.com/zjxw/57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