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白丽媛 创立于年的天能集团,在本月迎来自己30岁的“生日”。三十而立,如何在新常态下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天能集团给出了清晰的答案。 12月9日,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对外宣布,天能集团投资近50亿元建设的三大绿色动力能源项目正式开(竣)工。其中,年处理能力可达15万吨的天能集团循环经济产业园二期正式投入使用,意味着天能集团年处理废旧铅蓄电池将达到40万吨,相当于能“消化”掉浙江省70%的废旧电池。 发展30年来,以电动车动力电池制造为主的天能集团,不仅目前国内领先的绿色动力能源制造商。更通过“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研发成果产业化的“三大战略”,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稳。“天能绿色发展的新增长故事才刚刚开始。”张天任说。 生死抉择,顶着亏损压力搞转型 厂区周边清新如画 走在天能集团位于长兴县的循环经济产业园,满目青翠,让人感觉这里更像一个花园而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工厂。据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里浇花养鱼的水是经过污水处理过的工业用水,可以达到国家二级饮用水标准,重复利用率可以达到%。被分解提炼回收的一块块铅蓄电池组成了能量巨大的“绿色矿山”,其再生铅生产成本比原生铅低38%,能耗仅为原生铅的35%。 但放在过去,天能等长兴铅蓄电池企业可不是这番光景。“上世纪80、90年代的长兴不像现在一样风景如画。那时候天常是灰沉沉的,工厂烟囱‘吞云吐雾’,遇上雨天更有酸雨……”回忆起过去的场景,张天任很是感慨。 事实上,长兴县铅蓄电池企业高峰时期达到家,一举成为“电池之乡”。但行业高速发展的背后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落后的生产工艺带来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废旧铅酸电池更是环境污染的“定时炸弹”……铅蓄电池行业一度让人谈“铅”色变。 目睹行业落后现状,对照国际先进水平,张天任开始意识到,绿色发展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天能集团开始了对绿色生产和废电池回收处理的艰难探索。年夏天,张天任满怀欣喜地从意大利带回了代表国外蓄电池资源回收再生利用技术领先水平的全自动机械破碎设备和水力分选工艺技术设备,但他并没有开心几天。由于国内外废旧电池的差异,这套进口设备运行效率不如预期,效费比甚至比不上以前的“土办法”。 一道难题摆在张天任面前:要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张天任顶着亏损的压力,毅然决定坚持推广清洁生产:“我们天能发展要立足主业,新老结合,决不能丢掉环境保护的生命线。”经过4年的转型阵痛,天能终于完成了设备的调试和技术的革新,产业园终于在年扭亏为盈。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一块铅酸蓄电池使用两三年后就报废没使用价值了。如今,天能集团却给了人们另一种可能:一块近10斤重的废旧铅酸蓄电池在经过多道工序后,被分解提炼回收6斤多再生铅、2斤多硫酸钠和0.6斤聚丙烯塑料,这些物质又再次送进生产线,生产成新的铅酸蓄电池投放市场。 天能济源循环经济产业园智能化生产线 “从生产制造,到回收处理,再生冶炼,最后回到生产,我们打造了一个闭环式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张天任说,当前铅污染防治重心已由生产环节转移到再生铅环节,天能对此做了一个非常好的破题,形成一个“闭环”经济,改变了铅蓄电池产业的发展之路。 在今年“两会”上,张天任提交的16份建议和议案中,7份都与“环保”这个关键词有关,包括“关于修改《循环经济促进法》的议案”“关于加快规范铅蓄 电池回收体系建设的建议”等,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只有建立起健全的废旧铅蓄电池回收体系,污染和浪费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张天任建议,相关工业新建项目,一开始就要考虑“全生命周期设计”,把回收处置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以铅蓄电池行业为例,必须落实“谁生产、谁回收”的生产责任延伸制,建立健全废铅蓄电池回收体系。 “我们要推动中国整个铅蓄电池行业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张天任告诉记者,在天能的推动下,天能的一些绿色发展指标远远超过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相关标准,在绿色发展的一些标准上,天能成为铅蓄电池行业标杆,带动了全行业的标准提升。如今,铅蓄电池项目资金中25%必须是环保设备投入,已经成了长兴蓄电池行业的一条“行规”。 创新、创新,可以分享的天能秘密 天能锂电自动化生产车间 上午10时,天能锂电池生产车间内,年轻的机修工丁国华身穿蓝色工作服,沿着一条条流水线仔细检查。在他身后,两条进口全自动流水线设备一一排开,机器飞速转动,一节节小圆柱状的锂电池源源不断地流出生产线,供应至世界各地的新能源汽车和电动自行车生产厂家。 在张天任看来,绿色发展不单单只是理念的驱动,更是科技的驱动。正是通过“两化融合”“机器换人”等手段,天能集团不断解放人的劳动力,激活企业的创新力、能力和活力,成为长兴铅蓄电池绿色转型的标杆。 近年来,天能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积极致力于电动车新型高能环保动力电池的研发和推广,重点对铅酸动力电池、锂电池、管式电池、镍氢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进行科技攻关,引领和推动电动车动力电池最新、最先进的技术发展方向。同时,通过加强传统产业的工艺革新和设备改造提升,产品不断向高端化、深加工和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天能之所以能够保持和巩固行业第一的龙头位置,得益于我们在技术上永远领先一步。”张天任说,近几年,天能集团先后研发并掌握了电解液配方、电池一致性、动力电池安全性、废旧电池资源再生回收处理等一批行业核心技术,获得多项国家授权专利。目前,天能每年投入的技术研发费用超过销售收入的3%,“十二五”以来,天能集团累计在技改、科研、环保上的投入高达43亿元。近年来,通过“全球引智”,天能集团还组建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洪渊、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李文博士等国际一流专家组成的研发创新团队,通过关键技术攻关,突破电池关键材料、装配工艺、成组和电池管理技术,为我国新能源汽车提供理想的动力电池系统解决方案。 科技进步帮助天能进一步提高了清洁生产的能力,天能在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四省的八大生产基地所有工厂都能在无污染、无排放的前提下完成生产,废水、废气都得到了有效处置。 “我们仰望同一片星空,脚踏同一片大地,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张天任这么告诫集团全体员工,天能要永远守望绿色发展之路,不改初心。 天能未来,提供绿色能源解决方案 在天能集团的产品实验室内,一款名为“云电池”的蓄电池成为天能集团的“新宠”之一。刚刚投放市场,就好评如潮。 “这是一款具有记忆功能的智能电池。”张天任边说边打开电池的上盖,一块指甲大小的记忆芯片被镶嵌其中,原来它就是整个电池的“CPU”。 这款智能电池通过“天能云网”将云电池、互联网和用户手机连接起来,从而给传统动力电池附加了定位、管理、防盗等功能,成为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产品,产品附加值也大大提升。 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关口,天能如何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在张天任看来,最重要的就是把互联网、智能化引入制造业,瞄准中高端市场,打造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 “我们现在经常说产能过剩,但是高端的、好的东西实际上并没有过剩,甚至是紧缺的。”张天任说,针对这样的情况,天能集团提出了“十三五”期间的两大发展战略。第一个战略就是将原有的常规产品通过智能化制造、高端制造,通过信息化的管理与工具进行整合。成本大幅降低的同时,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却能大幅提升,这也正是当下中国制造业与中国消费市场的最佳结合点。 “中国制造的品质为什么还有差距?为什么智能化水平还比较低?为什么国人会去日本买电饭煲、买马桶盖?就是因为它的质量、品牌、需求,消费者对它有新的要求。”张天任说,天能集团的第二个战略,就是把自己定义为未来全球领先的绿色能源解决方案商。 这怎么理解?“以锂电池的生产为例,天能集团并不愿意只在产业链中占据生产这一环,而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为电动车整车企业提供量身订制的‘电池包’以及一套智能、高效的电池管理系统,其所提供的是一整套的解决方案。”张天任说,这正是智能制造和“工业4.0”的精髓所在,即开展柔性化生产,抢占微笑曲线的两端。 在这一颇具前瞻视野的战略思维引导下,天能集团将科技资源、财务资源向新兴产业倾斜性投入。以锂离子电池为例,年,天能集团的新能源锂电池产能已达到1.25GWh,锂电池电芯产能达每日50万只,均为国内领先水平,天能凭此跻身国内新能源汽车电池供应商前三强,受到国内外市场普遍看好。年,一方面,天能启动了产能扩建,锂电池产能将从原有的1.25GWH提升至2.25GWH,增长80%;另外,天能还借助国内资本市场的力量,集团旗下的锂电池将计划在新三板上市。 年,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亿元,增长27%,净利润6.28亿元,同比增长%。优异的业绩得益于公司加快实施“一稳三快”战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微型电动汽车电池、再生铅产品等新兴业务板块贡献强劲,销售占比大幅提升至40%。 风好正扬帆。目前,绿色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国家正在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张天任带领着天能集团,借助新能源产业的东风,依靠专注、守正的理念,正扬帆起航,驶向下一个30年的航程。 北京治疗白癜风总共要多少钱北京中科忽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zhejiangzx.com/zjxw/565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