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42 浙江新闻客户端 特约评论员许乾虎清明时节,又到祭祖扫墓、缅怀先人的时候。一年之计在于春,迎来这个春天的节气,虽然每个地方有不同的祭扫风俗,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寻找适合自己家庭的祭祖和扫墓方式,把文明的新气象带到一年生活中。这些年,全社会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清明等传统节日越来越看重。特别是“清明风”,即指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提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可喜的是,如今向善向上的风气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浓郁。鞭炮声没了,烧纸钱的行为少了,越来越多的是人们愿意捧着鲜花甚至“两袖空空”到先人墓前,简约却是满怀诚意地默默祭拜。既长辈带小辈,树立起殡葬新风,做到了安全生态,又避免了盲目摆阔,因“重面不重里”而带来无端的浪费。更多的人理解并接受了海葬、树葬、花葬等新方式,从殡葬到祭拜始终不忘“绿色”二字。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清明节既是祭拜先辈的日子,也是能促动家人相聚的日子。此时,我们心里装着的,既要有对逝者的尊敬,也要有对身边老少的孝心与爱心,让老有所养,少有所乐。对逝者最诚心的祭拜,就是将精力用心地放在生者身上,让“家和万事兴”的好家风代代传承,而非继续那些落后风俗,“折腾”了逝者,忽略了生者。清明节也叫踏青节,西汉时期《淮南子·天文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从古至今,清明节就包含了扫墓祭祖和踏青郊游两个基本主题,诗人王维诗曰“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我国近年也开始规定清明节放假一天,也是鼓励人们把握好春光,多到绿水青山驰骋踏青。与其竞相攀比用新潮祭品,燃烧冥币、香烛,弄得墓前“一片污浊”,不如一切从简,省时省力省心,与家人相伴出游赏景,走走山间古道,看看美丽乡村,尝尝农家小菜。树清风,唤文明。“清明”二字意境深远,庄重而宁静,所能用处甚多。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做每一件事,我们都需更长远、更包容地考量前因后果。清明扫墓,虽然年复一年进行着,但伴随新时代新气象的来临,也促使我们不断思考如何在传承传统风俗的同时,加入提倡现代文明的移风易俗行列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人,源于自然,最终归于自然。因此,更应时时事事处处尊崇自然,爱护自然,弘扬节日醇正的文化内核,让文明的观念由内而外自然生成,让自己的清明节过得清爽、优雅、舒心,不负美好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