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m.39.net/pf/a_7064742.html 这是一墨读书会第23篇文章 导读 六月的昆明,阴雨天气送来了凉意,在云南大学翠湖校区的一间教室里,正在发生着热烈的关于“文化研究”的思想碰撞。6月20日—27日,“文化研究:仪式·展演·空间”暨第八届浙江大学“国际前沿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高级研修班在古色古香的云大老校区开讲,JonathanGray(威斯康星大学)、MarwanKraidy(宾夕法尼亚大学)、DerekJohnson(威斯康星大学)、冯应谦(香港中文大学)、陈韬文(香港中文大学)、周永明(威斯康星大学)、戴锦华(北京大学)、杨国斌(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知名华人文化研究学者来到春城,受邀为学员传道授业,长江学者潘忠党教授亲任外宾学者授课翻译。本期“我读”将节选六位学术大咖论文荐读,带你看本届研修班的学术大咖。 1潘忠党潘忠党(—),男,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安徽黄山人,历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传播艺术系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华学院求是特聘讲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传播学。发表有论文《“玩转我的iPhone,搞掂我的世界!”——探讨新传媒技术应用中的“中介化”和“驯化”》、《独立思考与真诚对话——学术论文写作的几点感悟》、《互联网使用和公民参与:地域和群体之间的差异以及其中的普遍性》、《反思、思维的独立和研究真问题》、《新闻与传播之别——解读凯里》、《作为一种资源的“社会能见度”》等。荐读论文:潘忠党.“玩转我的iPhone,搞掂我的世界!”——探讨新传媒技术应用中的“中介化”和“驯化”[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 推荐理由:今天上午研修班中场休息,潘忠党教授组织学员建群,并打趣:“我中午加群,进来就先给大家发红包哈。”潘教授的“发红包”逗乐了大家,在这里,建群可以被看做勾连在场者关系的一种方式,发红包这种个人行为可以被看做潘教授与学员交流的方式,也透着教授平易近人的行事作风。 笔者以“玩转我的iPhone,搞掂我的世界!”这个虚构的引语作为题目,全文梳理了传播学文献中对于“媒介化”、“中介化”和“驯化”三个概念的阐述,并对这三个概念的理论内涵做相关辨析。并在此基础上,把对新媒体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考察聚焦于“人们如何运用中介的手段和机制展开他们的生活”。沿着这样的思路,潘忠党提出,传媒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使用是中介过程的一部分,理解新传媒技术的文化意义需要将着眼点放在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使用者及他们的日常生活实践,需要解读他们如何通过使用新传媒技术,展开意义或再现的创造,并以此参与社会文化的建构。 在结语部分,潘教授认为,采用这样的研究路径,我们将看到,生活在“媒介化”的社会并不意味着我们成为传媒技术的“臣民”,而是意味着传媒技术成为我们的随从和伴侣,在被界定的场景,我们用它们作为表演的道具;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顺从媒介的力量或者掌控媒介者的权力,而是意味着我们可能以传媒技术为资源,改造时刻笼罩、制约着我们的结构和意识形态体系,或至少改造我们与它们之间结构性关联的形态;并不意味着媒介及其技术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角,而是意味着我们可以运用传媒技术建构——创造和再现——更加丰富多彩的历史篇章。 2冯应谦冯应谦,男,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广东省“珠江学者”讲座教授,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涉及文化研究和流行文化、媒体全球化和文化产业。学术著作《AsianPopularCulture:theGlobe(Dis)Continuity,GlobalCapital,LocalCulture:TransnationalMediaCorporationsinChina》(年在纽约出版),是目前唯一一本对中国所有主要的跨国媒体集团做出全面分析的学术著作。中文著作有《香港流行音乐文化——文化研究读本》、《音乐敏感地带》、《文化感觉》和《特区·政策·伦理》等。荐读资料:《透过流行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