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郭闻 今年的高考录取工作正在进行中,又一批新大学生诞生了。他们是浙江高考回归全国卷的第一批实践者,也是浙江高考改革的亲历者。他们经历了浙江独一无二的学考、选考相结合的选拔过程,而这项制度发源于年,那是浙江高考改革的初起之时。 年10月29日,钱江晚报以《年的高考,明天就开考第一场》为题,报道了高考新政后第一届高考生的学考选考科目考试。此后,学考和高考选考相结合的考试方案延用至今。 8年回望,我们清晰地看到,这一考试方式基本实现了当年高考改革的预期目标,也让浙江考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一考定终身”的桎梏,让人生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那一年,首次学考选考同场 要说清年的这场学考选考,必须先对浙江教育的招生与考试制度作一回溯,才能更好、更深地理解年开始实行的学考选考制度对浙江考生和浙江教育带来的深远影响。 作为文教大省的浙江,为了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招生与考试制度的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直至年,浙江与上海同时被列为全国高考改革首批试点。 年9月19日,浙江公布了高考改革试点方案,并宣布从级高一学生开始实施。方案中明确:高考不分文理科,高考成绩由语、数、外及3门选考科目组成,外语和3门选考科目有两次考试机会。这就是年10月29日所报道的,届高考生迎来的第一次学考选考。 在当年关于高考改革试点的报道中,钱江晚报曾经预设了一位高一学生的选择——从7门科目里选出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共有35种不同组合。看上去林林总总,让有选择困难症的人犯难,但实际上,它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也让高中生和家长们提前开始思考未来的职业方向。而这一点,曾是高中生所十分欠缺的。 新时代,需要的是有独立思考能力、有明确目标方向、有自我创新精神的建设者,而不是分数论下的被迫学习者。高考新政的目的,就是倒逼着学生和家长,在追求分数之外,提前思考未来的人生之路,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也因此,许多高中开始开设职业规划课,帮助学生找兴趣、发挥人个特长和爱好,去寻找未来的职业道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困扰学生和家长的选考科目,也因大家的认识深入而脱颖而出。 】那一年,“理化生”成为最热组合 首次新高考,第一次“7选3”。开考前,钱江晚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