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中国广播新闻在转型期的发展特点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在商业话语下,坚守新闻立台的理念,注重市场选择、专业主义和宣传纪律三个要素的动态平衡,同时突出强调公共性;二是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力量,创新广播新闻的传播渠道,利用新媒体弥补和强化广播新闻的传播效果;三是通过“走转改”活动,对广播新闻的话语方式进行重塑,建构广播新闻报道的新框架。 广播新闻媒体转型新闻立台媒介融合走转改 近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的广播电视媒体总体处于变革过程中,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冲击使得广播电视市场占有率进一步下滑,而广告总额不断攀升的表象背后是越来越残酷的市场竞争格局和越来越高的成本投入。同时,新技术手段层出不穷,深入影响着广播新闻实践。在媒介融合背景与年以来“走转改”政策的深刻影响下,我国广播新闻在坚守的同时,踏上了理念、渠道和话语方式的转型升级之路。 一、坚守:新闻立台理念与公共性 1.新闻立台:商业话语下的理念坚守与突破 中国的媒介体制改革,不仅体现出商业逻辑和政治逻辑在媒介发展过程中的博弈,更体现出从“传者本位”到“受众本位”的观念转变。由于中国独特的媒介制度,目前来看,“事业单位属性,市场化运营”的格局决定了中国的新闻生产只能是有限度的商业化。此外,中国传媒业尚处于市场化运作的早期阶段,不仅市场机制不健全,媒介自律和法律他律均未成熟,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也尚在形成之中。在此背景下,“新闻立台”理念应运而生。时任国家广电总局副总编辑、宣传管理司司长金德龙曾对“新闻立台”理念做出如下诠释:“新闻节目是广播电视的核心资源,是各级电台电视台提升舆论引导力和传播影响力的根本。广播电视从诞生之日起,就确立了新闻媒体的基本属性。我国广播电视媒体是国家主流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喉舌的作用最直接、最主要地体现在新闻宣传上,更要自觉地坚持新闻立台。” 我们对于“新闻立台”理念的理解,不应是铁板一块般地拘泥于媒体的“喉舌”宣传话语,相反,应该看作是对以往宣传本位的突破。 坚持“新闻立台”,重要的是中国广播电视媒体在市场化运作,尤其是广播新闻节目在中国目前新闻生产场域中如何保持“市场选择、专业主义和宣传纪律”三个要素的动态平衡。 2.公共性:近一段时期的中国广播新闻报道 分析近一段时期的中国广播新闻实践,不难发现,在衡量新闻信息价值的诸多基本评价标准中,公共性得到突出强调,这也是“新闻立台”理念下媒介内容供给所要坚持的基本取向。 广播新闻工作公共性的目标诉求,体现的是内容的公共性和资源的公共性,即作为大众共有频率资源的广播媒介通过传播更多符合社会期望的节目内容来完成其公共使命。近一段时期以来,广播新闻实践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有较大的提升。在复杂和瞬息万变的舆论环境下,广播媒体既需要针对社会争议问题进行报道,力求展现社会全貌,同时也必须着力探索对应的解决路径,回应公众诉求,体现社会共识的凝聚。这不仅仅是广播作为媒体的使命,更是其公共服务性质的体现。 在内容公共化方面,首先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如中国之声的“倾听系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走转改”系列活动等媒体报道中清晰地体现出对弱势群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