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白癜风医院最权威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930/09073071708.shtml
■教改先锋重大典型报道■结构型质量是指区域内教育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以及发展状态的可持续性。■过程型质量是指所有指标和数据都指向学校的教育教学生态。■结果型质量是指全面衡量学生通过学校的学习、生活后在德智体美劳方面的发展和变化。■浙江省构建结构型质量、过程型质量、结果型质量“三维一体”的评价体系,推动区域教育生态持续向好,力争从根源上系统破解教育评价难题。破解“五唯”的顽瘴痼疾,培育教育优质生态,这是一道必答题。年,浙江被列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是国内唯一全省域承担改革任务的省份。浙江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习品质、成长过程、环境因素的本原出发,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总目标和深化课程改革的路线图中,评价改革一路同向同行。根上改,制上破,治上立。时至今日,浙江初步构建了结构型质量、过程型质量、结果型质量“三维一体”的评价体系。“‘三维评价’破‘五唯’”,正在孕育浙江教育生态的一片绿水青山。结构型质量——破学业成绩政绩化,立区域教育新生态年8月,浙江省教育厅召开年度初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监测反馈会议。各县(市、区)教育部门的负责人史无前例地收到了一张特别的成绩单——区域教育发展结构型质量评价结果。这张单子呈现如下数据:民办学校占比、城镇公办学校占比、农村公办学校占比、贫寒家庭子女占比、富裕家庭子女占比……数据之后,则是对当地教育质量的全新分析视角:公民办差异、城乡差异、均衡度差异、公平差异……所有数据和指标汇总后,一个崭新的概念出现了:区域教育的结构型质量。一名到会的局长事后回忆说,在年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监测采集数据时,首次要求填写所处地域、学校性质、学生家庭状况等信息,“原来这些数据都被纳入了新的分析框架”。什么是结构型质量?浙江目前的定义,即区域内教育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以及发展状态的可持续性,包括学校的规划布局、教育发展的均衡状态、师资队伍建设与经费使用等方面。为何提出这一概念?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峰认为,“五唯”的症结有学校不全面的育人观、不科学的教学观的影响,但更主要的在于区域层面“学业成绩政绩化”,“一些地方仍将高考一本率、被北大清华录取的人数、中考高分人数视作区域教育质量的标志,热衷于显性指标的横向比较。这掩盖了区域教育发展中的机制性问题,破坏了一方的教育生态”。关于结构型质量的计算方式,浙江推演了许多遍,最终根据国际通用惯例,采用差异系数来表示城乡学校、公民办学校以及不同家庭情况的学生的学业状况。再将这3个差异系数按照一定的权重,算出县域的整体结构型质量。得分越低,差异度越小,代表教育生态越好。结构型质量评价可分项诊断,也可总体描述。例如,某一设区市中多个县市出现公民办差异很大,城乡差异很小,结合当地人口较少的背景,结果可以表述为“当地优秀生源过于集中在民办学校,其他城区公办初中的办学水平下降到与农村公办初中的办学水平基本相当”。目前,结构型质量的分值设定在0与1之间。大于0.5且小于0.8时,表示差异较大,应有所调整;若大于0.8,意味着出现了“警示”信号。拿到首份区域教育的结构性质量报告后,某县级市的教育局局长“出了汗,红了脸”。原来,当地为了快速提升初中教育质量,也想学其他地方引进几所民办初中。可是报告清楚地写着,超常规发展民办初中,并不会真正提高整体教育质量,反而让原有的优质公办初中出现滑坡,老百姓意见越来越大。“结构型质量这条预警线,提醒我们需要建立合理的结构,做强每一所学校。”该局长庆幸在决策前找到了方向。这只是结构型质量的1.0版。为体现县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浙江又提出结构型质量的2.0版,在原有均衡公平的分析框架基础上增加优质指标,通过基于学业水平达标率比例的调校系数,引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更加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zhejiangzx.com/zjly/1390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