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宣部指导、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评选的“中国好书”,已成为中国图书出版界和爱书人的图书“奥斯卡”。“万里挑一”甄选出的书单,不仅成为国内最权威的图书推荐榜之一,更为读书人提供了更明确的选择。今年的年度“中国好书”于世界读书日揭晓,入选的37种图书中,不仅有三部南京作品,记者在今天的采访中发现,其余不少好书更不乏涉及诸多南京内容,暗藏着不少属于南京的“秘密”。一本画作填补科学史研究空白在37种图书中,江苏凤凰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嘉卉百年中国植物科学画》位列其中科普生活类4种之一。本书由植物学家张寿洲、刘启新,植物画家马平、杨建昆联袂主编,以人文情怀纵览一百年来中国植物科学画的发展历程与辉煌岁月,精选极具代表性的幅植物科学画精品佳作,展现了异彩缤纷、流派纷呈的艺术风格,解读这一独特艺术门类的科学内涵,展现了中国丰富的植物多样性,带领读者领略地球植物亿万年的进化之旅。简而言之,这就是一本画作。这恰恰是让人意外之处。一本画作有何独特,被列入年度“中国好书”?《嘉卉百年中国植物科学画》张寿洲,马平主编江苏凤凰科学出版社植物科学画是植物的物种肖像画。百年沧桑,中国五代植物科学画画师以精细画笔为中国植物绘制了数万幅精细绝美的物种肖像。中国植物科学画是伴随着中国植物学的发展而壮大起来的。“自建立伊始,中国植物学人都具有强烈的自强、自立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同样体现在植物科学画中。”出版方介绍,“从20世纪20年代冯澄如跟随中国植物学的奠基人胡先骕、陈焕镛一路创立中国生物科学画起,他就主张并探索中西兼备,利用中国毛笔之长,补西方钢笔之短,刻画出‘正确、精致、清秀而含有民族风格和高度艺术的生物图’。之后,四代植物科学画师将这一坚守发扬光大,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冯晋庸教授创作《浙江红山茶》等植物科学画,被美国艺术评论家赞誉为‘置之世界植物艺术最高殿堂也毫不逊色的中国学者画’,冯澄如的子女冯钟元、冯明华兄妹,将中国画特有的‘水墨晕染’技法和特有的工具‘冯氏小毛笔’运用于科学画,被波兰裔美国高级科学画家兹比格列夫·亚斯琴布斯基盛赞为‘最优秀的植物科学画画家’。”然而,中国虽有优秀的植物科学画,但画因其冷门,故而在科学史研究上几乎是一片空白,文献极少,第一手的访谈更是匮乏。《嘉卉》从百年史的大视野,系统、完整地梳理、整理了自中国植物学开创之初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植物学各主要门类与领域中中国植物科学画的主要发展情况。“这本书无疑是对植物科学画画师心法、匠心技艺的一份珍贵记录和传承,具有难得的文献价值。”出版方工作人员介绍,本书编委专家历时三年,奔赴全国各地,翻阅了中国科学院主要植物园所珍藏的数万张画作,兼顾画作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表现力以及植物分类代表性、画家代表性,经过数轮筛选,结集而成,被业内视为填补空白之作。两处风景创下中国邮票发行史之罕见在书信的年代中,邮票成为生活中随处可见之物。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的《70年邮票看中国》,则在37种好书中让读者更有亲切感。《70年邮票看中国》李近朱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其中有关南京的邮票,则也有一番故事。“年只有5套邮票发行,这是自年至今,发行邮票较少的年份之一。”出版方介绍,其中年的第一套邮票是为“南京长江大桥”发行的,“年以前,长江之上没有一座桥梁。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自行设计、施工及安装的双层钢架桥梁。从年1月动工,年10月铁路桥通车,12月公路桥通车,它的建成沟通了我国南北交通,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这套邮票氛围“铁路桥”“公路桥”“大桥全景”“庆祝建成”4枚,“纪念邮票早在年就已计划发行,但几经反复,最后编号在前的邮票却迟于编号在后的邮票发行,而发行的时间有3个,这在我国邮票发行史上仅所见。”出版方介绍,而另一处南京之景,则是年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中法联合发行的以“城市与河流”为主题的邮票,将南京的秦淮河与巴黎的塞纳河纳入两国的邮票图案之中。一幅地图被视作“中西对话的源头”地图、音乐、绘画是国际公认的三大通用语言。读懂地图,如同多掌握了一门语言,多了一种改变世界的工具。随着人们出行越来越频繁,各种形式的地图,尤其是地图软件越来越变得不可或缺。然而,现藏于南京的一张地图,却被很多欧洲学者视作“中西对话的源头”。而关于此的描述,就在另一本好书——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地图简史》之中。《地图简史》徐永清著商务印书馆国家测绘代理信息局测绘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徐永清在书中勾勒出自古代至19世纪地图发展的历史,详解纷繁瑰丽的地图作品,历数古今中外地图学家、地理学家、测绘学家和航海学家的传奇故事,描绘出全球地图的宏阔长卷。这张重要的地图,就是藏于南京博物院的《坤舆万国全图》。在明末较为系统传入的西学中,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所译绘的世界地图特别引人注目。他的地图,作为汉文世界中全球面貌的第一次展示,给中国人带来了许许多多新的知识点,而留存至今的利玛窦世界地图,首推《坤舆万国全图》系列。欧洲一些新鲜出炉的地理知识很快被传教士们带往了东方。利玛窦来到中国后,于年秋编绘出《坤舆万国全图》,作为汉文世界中第一次世界面貌的展示,这是明末清初中国士人瞭望世界的第一个窗口。它给当时的中国人带来了闻所未闻的大量新的知识信息、新的绘制地图方法和地理学新词汇。“近代意义上的西方‘地圆说’和地球经纬图首先是由利玛窦引入中国的。他也最早把‘五大洲’与‘万国’概念介绍到中国,使明末士人第一次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整体面貌。甚至,他也带来了很多海洋动物”薄小钧曾经将对《坤舆万国全图》的研究写入《70件文物里的中国》一书,“《坤舆万国全图》远远超过了同时代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成为熔铸中西知识系统的首幅较完整的世界地图。并且,该地图以易于为中国读者所接受的方式,实现了与中国传统知识进行对话的效果。法国学者魏明德认为利玛窦世界地图的刻印堪称‘中西对话的源头’。”南京作品连续5年入围中国好书此外,译林出版社《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与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莫砺锋讲唐诗课》成为今年“中国好书”的另外两本南京作品。《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口述顾春芳撰写译林出版社“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樊锦诗先生历来神秘、低调谦和,将自己瘦小的身影隐于敦煌绚烂的壁画图卷之后。这一次,在杖朝之年,她终于在这部口述自传中,首度直面读者,亲述感人至深的传奇人生,将唯一自传交给南京的出版社来打造。而“百家讲坛”主讲人莫砺锋则通过精妙讲述,将传统国学的“厚重”与当下传播的“轻盈”完美结合,以阅读构建了一个活泼生动的唐诗现场,带领读者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绵延千古、生生不息的伟大魅力。《莫砺锋讲唐诗课》莫砺锋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这并非南京作品首次入围“中国好书”,采访中记者获悉,在《莫砺锋讲唐诗课》之前,江苏文艺社曾连续四年获得该项殊荣,分别为《钱文忠解读百家姓》《时间移民》《布衣壶宗:顾景舟传》《林散之年谱》。“南京是世界‘文学之都’,不仅文学创作精品不断,更是出版重镇,多年来大批优秀作者、编辑、出版社都在全国乃至世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业内出版界专家向记者分析。南报融媒体记者王婕妤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zhejiangzx.com/zjly/1260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