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5G时代的新闻评论视听化表达与创新

摘要:进入5G时代,新的通信技术及其周边技术的应用,将深度改变新闻传播业态,促进新闻评论在内的信息产品创新表达手段、呈现方式以及传播平台,赋能新闻评论产品的视听化生产与传播,为其搭建便捷的应用场景、创造泛在的传播媒介、培育大量的潜在用户、形成具象的信息交互,助推口播评论、新闻述评、对话评论、融合评论等主要新闻评论产品的视听化表达,进一步提升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能力。

关键词:5G时代;新闻评论;视听化表达

本文著录格式:桑翔.5G时代的新闻评论视听化表达与创新[J].中国传媒科技,(8):22-25.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学校德育决策咨文课题“上海教育系统评论员队伍建设研究”(-C-)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桑翔(-),男,江苏常熟,主任记者,研究方向:媒介融合、教育传播、舆论引导等。

作者单位: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教育新闻宣传中心

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经过一年的建设,我国5G发展进入快车道。截至年6月底,我国5G基站累计超40万个;截至7月底,5G终端连接数已达万,[1]这标志着5G时代的真正到来。

在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史上,2G促成短信、彩信的普及和手机报的诞生,3G推进互联网与通信网的融合和微博的应用,4G催生短视频、直播等信息消费方式的改变和抖音、快手等平台的出现。而5G带给信息传播和媒体行业的改变,将远超过以往几次的升级换代,它将不断推动新闻业的全链条改革,激发包括新闻评论在内的信息产品视听化创新,将人类社会带入一场盛大的视听盛宴。

技术与媒介:重塑新闻评论表达形态

加拿大著名学者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新闻评论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产品形态,同媒介与技术发展紧密相连。

伴随近代新闻事业一起孕育而生的新闻评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主要借助于报刊的文字来实现自身的表达。“五四”时期,《新青年》的评论栏目和《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评论类报刊的创办,开启近代报刊评论的先河,启迪民智、传播文化。新中国成立后,伴随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的发展,报刊评论的内容和形式有了新的进步,社论、编辑部文章、本报评论员文章、时评、短评、快评等各类体例见诸报端,但其呈现无一不是依赖于文字的组合。在此语境下,要实现好的表达效果,更多依赖于文字的优美、结构的漂亮、段落的有序。

广播的诞生和电视的出现,为新闻评论表达提供了新的载体——音响和视频。年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首次播音,三天后播放了孙中山的《和平统一宣言》,[2]电台评论有了雏形。新中国成立后,伴随广播新闻事业的发展,广播评论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播出自己撰写的评论,[3]之后本台评论、评论员文章、评论栏目等形式相继出现。

年5月1日,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这也是中央电视台的前身,最早的电视评论雏形以口播评论出现,一直维持到20世纪80年代末,伴随着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及地方电视台评论节目的推出,电视评论表达形式取得了新突破,以其“声画兼备、视听结合、双线互补”的特点,迅速成为一种新型的评论表达方式。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网站、微博、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zhejiangzx.com/zjly/1051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