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新潮的词。
村落之美,美在它的过去,也美于它的现在。
这个春天,桐乡市旅委官方
历时23天,大家心目中“最有味道”的村落,在评选中几番上下后,最终定格。
按照之前的约定,上周,浙报集团摄影师梁臻特意来到桐乡,为这些村落拍摄写真。为了能真正出“大片”,他可是连无人机都带来航拍了。
按照当下景色和时节等因素,梁臻首先选择了五泾村的桑基鱼塘和海华村的花家漾等“有味道”的点进行拍摄。而待到秋天,他还会再来桐乡,前往桂花村和民合村等处,继续寻找那里的“味道”。
桐乡没有山,只有水。于是,桐乡人对水有着乡愁式的眷恋。
河山镇的五泾村、大麻镇的海华村,皆因水而名。水旁的人,傍水而生,采桑、喂鱼、耕田、读书,世世代代。
明天,桐乡“最有味道的村落”将登上“浙江新闻”APP的封面,让我们先通过这一张张照片,感受这片让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土地。
桐乡没有山,只有水。于是,桐乡人对水有着乡愁式的眷恋。
河山镇的五泾村、大麻镇的海华村,皆因水而名。水旁的人,傍水而生,采桑、喂鱼、耕田、读书,世世代代。
如今,夏已至,风吹得桑叶“沙沙”作响,漾里波光潋滟,映着岸边的绿,只觉得这绿色越来越绿,像是心里也跟着攀开了枝蔓。五泾村——桃源里,话桑麻 “开窗面轩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如是写道。 不难想象这个场景,朴实平直,却又最能打动人心:打开窗子,便能看见自家地里的菜似是又绿了一分,叫上三五好友围坐一堂,小酌几杯,不聊别的,只闲话家常。家常家常,不过是家中种桑养蚕、缫丝织衣的常事。(俯视五泾村,是满眼的翠绿。) 如今,这场景跨越百年,桑叶墨绿,阡陌相连;鱼塘遍布,水光潋滟,在这一片好风光里,五泾村中,这样自给自足、闲话家常的生活每天都在上演,如老酒封窖一般,不论你打不打开,它自芬芳四溢,由得你来醉。 这里小路阡陌,鸡犬相闻;绿树环绕,百鸟争鸣,宁静安详一如百年之前。多年来,五泾村隐匿在繁华背后,宛如一个世外桃源。而之所以她能够自顾自的这样在岁月里沉淀,凭借的,是桑基鱼塘这一古代农业循环系统。地上种桑,桑叶养蚕,村民们勤劳淳朴。 一说古代,便会让人浮想联翩。“有低洼,雨而积水,挖塘而渔。陇上无物,因家中养蚕,蚕食桑叶,故植桑,然蚕沙无用,便倾之于塘。”这些不过是一种揣测,当时的情况无法考证。但也或许古人就是想的就是这么简单,却没想到,这简单的想法造就了“桑基鱼塘”这一生态的循环系统。 而五泾村俞家湾的桑基鱼塘,自南宋时期起就这样循环运转着,塘里养鱼,地上种桑,桑叶养蚕,蚕粪喂鱼,塘泥肥桑,用它独特的自然性滋养着这里的百姓。(鱼塘相连,桑树成林,“桑基鱼塘”美不胜收。) 过去,五泾村的“桑基鱼塘”还不叫“桑基鱼塘”,它有着这么一个名字——“九埂十三池”。从这个名字,便可以想见那时的盛景,风过不见桑动,却闻“沙沙”细碎响,雨落不见波澜,却闻鱼儿吐泡声。曾经的“九埂十三池”有13个鱼塘,根据各自的方位,还有着不同的名字。 如今,“九埂十三池”已经不再,南宋时开挖的13方鱼塘,现在保存下来的,还有9方。9方鱼塘方方相连,绿藻覆于其上,塘边桑树成林。 有了这9方“桑基鱼塘”,这里的村民便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生财之道——养蚕。五泾村里,到了春夏之交,你仔细去听,家家户户都有蚕儿进食的声响,蚕食蚕食,它们摇头晃脑地吃着桑叶,身体越变越透明,最后便吐着丝,化作一个泛着光芒的白色的茧。村民等不及它破茧,就会烧起热水,抽丝剥茧,把蚕儿的心血变成一块一块的白里透着微黄的绵兜,做成被子,做成衣服,做成丝巾……销往各地。蚕儿无法变成蛾子,但却飞到了更远,更宽广的地方。海华村——水云间,自逍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如此美景,不只存在杜甫的笔下,走进海华村,便能看见。(潋滟的水光让人仿佛入了梦境。) 这里,有古桥、有垂柳、有荷花; 这里,似森林、似古道、似桃源; 这里的水,潺潺洁净如飘渺一缕青烟; 这里的路,蜿蜒绵长如隐隐绰绰一梦 海华村便如你的黄粱一梦,梦里面绿树青翠、水光潋滟。 “海潮历古挟明月,华星如今出云间”这是一句藏头诗。海华村,有着一座亦新亦旧的石牌门。牌门两侧便刻着这句诗,上书“海华”二字。进入石牌门,是一个不同于城市喧嚣的世界。(绿树成荫,这条小道将要通往何处?) 林荫小道自南向北,一望无际,将小村分割成东西两块。两旁密密地种植着香樟和水杉,树木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夹杂着远处田野的味道。 “海华”的树,成片成片地种植在河边、路边、村民的房前屋后。夕阳西下,村中新筑的乡村别墅掩映在蓊郁的古树竹林间,过去的岁月仿佛在这一刻重获了新生。(水乡村貌跃然于画面之上。) 如果说,绿是海华的主色调。那么,潋滟的波光便是海华的“灵魂”了,海华的丰盈,海华的灵动,便在于这水中央。 自上而下看“海华”,村庄临水为界,版图是规则的长方形,村南的古运河,村北的东苕溪,村东的东九里港,村西的中九里港,宛若条条水龙守护着村民的安宁。 而水中又有水中景,这4条河港并不是海华水的全部。在被水包围了的村庄里,散落镶嵌着一个个浑然天成的湖泊,有“小西湖”之称的白荡漾、桃花依旧笑春风的花家漾、形如梅花的梅花漾……(俯瞰而下,海华村的美尽收眼底) 白荡漾是桐乡最大的湖泊,水域多亩,在海华村的东北与西北,由一连串大大小小的湖泊、迂回曲折的河道连接而成,沿岸水草丛生,芦苇飘拂,南宋时,白荡漾曾被称为“小西湖”,可见其景色之秀丽。 花家漾为苕溪支脉,连接中九里港。相传钮介臣为苕溪丝厂选址时,沿水而行,一路往水中扔银元,看银元沉下水的速度。行到花家港,银元在水中不是一下就沉水底,而是飘飘浮浮慢慢下坠,钮见状,遂决定择建于此。花家漾优良的水质一直延续至今。奇特的是此漾的北半部和南半部的水质不同,北半部的水更为纯净、富含矿物质,所以非常适合缫丝,八十年代中期海卸附近的丝厂,都来取花家漾的水进行缫丝,生产优质白厂丝。(绿水荡漾,与碧蓝的天空相映衬。) 水好,自然也有好河鲜。养甲鱼,便是海华村民的致富经。甲鱼怕冷,三四月份的时候,小甲鱼苗便被关在温室里,直至五六月份天气热起来了,它们才被放出来看看这广阔世界。只不过它们可不能游太远,吃友们早已举起了筷子,不住地咽着口水。 “水活了,鱼就格外鲜美,要是能常常吃到,那该多好!”这是很多外来钓鱼者的心声,他们多希望自己是“海华人”,如此,每天都能享一份姜太公的悠闲与口福。浙江日报记者:梁臻/摄 让我们为桐乡的村落之美—— 白癜风症状图片北京看白癜风哪里看的好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zhejiangzx.com/zjxx/493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