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特色谋转型 坚持创新求升级 ———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经验对高邮的启示 □ 高邮市政府研究室 近年来,浙江省全面启动并建成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的特色小镇,成为该省经济转型升级进程中的新亮点,引发全国 一、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 浙江省打造的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而是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进行科学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的“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新探索和新实践,有以下经验可以借鉴。 1.产业融合,创新升级。特色小镇聚焦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兼顾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文房等传统产业,紧扣产业升级趋势,锁定产业主攻方向,构筑产业创新高地,着力在“转型”与“创新”上下功夫。浙江省明确,环保、健康、时尚、高端装备制造这四大行业的特色小镇3年内要完成50亿元的有效投资,信息经济、旅游、金融、历史经典产业等特色小镇3年内要完成30亿元的有效投资。这个投资必须突出“有效性”,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聚焦前沿技术、新兴业态、高端装备和先进制造。例如坐落于玉皇山南的基金小镇,入驻企业超过家,资金管理规模达到亿元,去年全年小镇实现税收4亿多元,而今年仅前三个月,就超过了3亿元,实现了爆发式增长。 2.功能整合,人气集聚。特色小镇没有林立的高楼大厦,也不是以往“产业园+风景区+文化馆、博物馆”的大拼盘,而是有山有水有人文,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高度融合,让人愿意留下来创业和生活的特色小镇。浙江省要求,特色小镇要建立“小镇客厅”,通过公共服务APP,推进数字化管理全覆盖,完善医疗、教育和休闲设施,实现“公共服务不出小镇”。例如梦想小镇,坚持“先生态、再生活、后生产”的开发理念,优先开发人才资源,优先保护自然生态。截止去年6月,小镇共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名,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人才82名,省“千人计划”人才89名,以海归系、阿里系、浙大系、浙商系为代表的创新创业队伍快速集结,实现了“产、城、人”的良性互动。 3.规划契合,韵味独特。小镇建设中注重根据地形地貌,做好整体规划和形象的独特性设计,力求与小镇特有的资源和风格深度契合,建设“高颜值”小镇。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坚持规划先行、多规融合,联动编制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三化驱动”,项目、资金、人才“三方落实”的建设规划。同时,从小镇功能定位出发,强化建筑风格的个性设计,系统谋划品牌打造、市场营销和形象塑造等工作。例如地处鉴湖核心地带的酷玩小镇,以发展旅游产业为特色定位,以体育运动、山水休闲为主题,以酷我生活、玩乐无穷为创建理念,开展规划建设,特色明显。 4.“互联网+”助力创新。在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实际中,“互联网+”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或者高技术形态,更是作为一种理念认识、一种思维方式和一种媒介介入的跨界手段,能有机融入到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例如“梦想小镇”应用“互联网+”更好地促进大数据、云计算、云存储、移动互联网等新业态领域的创新创业;基金小镇应用“互联网+”更好地发展互联网金融与市场化投融资改革;桐乡乌镇更是以互联网大会为契机,将“互联网+古镇”作为小镇特色,在会议会展、旅游休闲、安居乐业、城镇管理等各个领域,网络化、智能化地打造具有诗画水乡特色的互联网应用示范小镇。 5.政策聚合,强而有力。特色小镇的定位是综合改革试验区。浙江省政府明确,凡是国家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上报;凡是国家和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实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许特色小镇先行突破。此外政策还突出“个性”,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特色小镇,省里按实际使用建设用地指标的50%给予配套奖励,其中信息经济、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特色小镇再增加10%的奖励指标,对3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奖励指标。特色小镇在创建期间及验收命名后,规划空间范围内的新增财政收入上交省财政部分,前3年全额返还、后2年返还一半给当地财政。各地和各部门还积极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如绍兴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特色小镇培育建设的指导意见》,对辖地特色小镇创建中的土地要素保障、财政返还支持、专项基金设立等均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6.服务贴合,针对性强。政府服务突出“定制”,在市场主体登记制度上,放宽商事主体核定条件,实行集群化住所登记,把准入门槛降到最低;在审批流程再造上,削减审批环节,提供全程代办、创新验收制度,让小镇企业少走弯路。在更好地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规范秩序等职能的同时,坚持以市场为主导的特色小镇培育建设发展理念,引入有实力的投资建设主体,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创新融资方式,探索产业基金、股权众筹、PPP等融资路径,加大引入社会资本的力度,以市场化机制推动小镇建设。引入第三方机构,为入驻企业提供专业的融资、市场推广、技术孵化、供应链整合等服务,使特色小镇成为新型众创平台。 二、高邮市谋划特色小镇建设总体情况分析 特色小镇的创建,关键要选得准、立得住、长得大、撒得开。纵观我市园区和乡镇的发展现状,各有特色也各有发展空间,但是根据“特色小镇”所包含的产业优势突出、生态环境优美、区域面积小巧、投资主体明确、功能集成完善等特征来鉴定,与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相比,我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1.产业优势不够突出。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其中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在重点产业方面,开发区以纺织服装、电子电气、冶金机械、生物医药为四大主导产业,其蓄电池工业园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电池园;湖西新区是省级高新区、扬州后花园,也是中国道路照明灯具生产基地;汤庄镇液压机械特色产业园是扬州特色产业园和优化发展型工业集中区;菱塘回族乡是国家火炬特种电缆特色产业基地和江苏省智能电网产业基地,被誉为“电缆之乡”,高邮湖大闸蟹园区是扬州现代农业产业园;卸甲镇金飞达电动工具产业园属扬州特色产业园,德运塑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八桥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虽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但总体而言产业层次还不高,真正形成产业规模优势的为数不多。各类园区产业定位不够明确,园区特色还不明显,首位主导产业不突出,企业之间缺乏配套合作。 2.建设形态不够精美。小镇是浓缩的城市,浙江省特色小镇设计要求都要建成3A级以上景区,其中旅游类特色小镇要按照5A级景区标准建设,形成“一镇一风格”,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我市一些小镇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内涵,又有优美和谐的自然生态,更有长期传承、相沿成习的民俗生活。如龙虬镇龙虬庄遗址,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界首镇拥有35平方公里芦苇荡湿地;菱塘回族乡是江苏省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并拥有华东地区最大的清真寺。但是,我市乡镇建筑总体风貌不够连贯、功能配套不全、周边环境较差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尤其是对自身独有的自然风貌、生活习俗等社会性生态元素和乡土文化开发利用不够,缺乏特色、品质和宜居宜业环境。 3.功能服务不够完善。浙江特色小镇建设主要是融合产业转型升级、文化资源挖掘、旅游品牌打造等涉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实现产业、文化、旅游、生态、社区功能的叠加融合。无论是基金小镇、梦想小镇还是乌镇,都做到了将“产、城、人、文”有机整合,借助“互联网+创新”发展,建成适合人们安居乐业的特色宜居小镇。我市的一些乡镇和园区,虽然有特色产业、自然生态、传统文化等资源,但不少特色项目较少与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实现产业融合发展,资源整合弱,项目组合少,产城融合发展程度较低。不少工业项目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仍需大力整治改善,与互联网、旅游等第三产业的融合明显乏力。 4.资金项目不够强劲。打造特色小镇离不开高强度的资金投入和项目推动。我市各乡镇园区的整体规划都进行过周密的谋划和设计,但是大部分的乡镇往往只是一个概念性规划,缺乏实质的产业项目和投资主体,亟需通过招商引资确立一个战略性的投资主体和多个实体项目的实施主体,这个主体既可以是国有投资公司,也可以是民营企业。目前,我市各乡镇园区虽有一些项目在发展规划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可行性,也初步明确了几个投资主体,但由于自身资金链紧张,对投资前景犹豫不决等原因,仍在观望政策走向,不敢大胆投入,导致项目仍停留在纸面规划阶段,工程建设停滞不前。 三、加快高邮市特色小镇建设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年提升,不仅具有明显的产业特色,还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资源,若能充分发掘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优化功能组合,强化推进动力,培育和建设特色小镇的潜力定能转化为区域发展的实力。 1.加强领导,试点先行。成立特色小镇建设协调领导小组,明确工作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强化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保障,统筹协调乡镇园区和部门合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借鉴浙江省各县(市)的经验,研究出台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坚持“聚焦产业、聚集项目、聚力推进”的工作思路,盘清家底,挖掘潜力,做到成熟一个,培育一个,分梯队、分层次培育。切实遴选具有独特资源禀赋的特色小镇,先行示范,分步推进。通过多种形式广为宣传,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营造有利于特色小镇建设的良好环境。 2.注重内涵,科学规划。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是以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为引领,整合区域资源要素和扶持政策,推动产业高水平集聚发展的一项创新工程。应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强度实施的原则,在规划中努力突出优势产业特色,积极引导产业集聚。对遴选出的乡镇园区要立足于本地的资源、文化、业态,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高标准、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通过规划编制,使小镇定位更加精准,并通过合理谋划建设项目和载体,彰显小镇建筑布局和风格特色,强化建筑风格保护与历史文化延续,促进人、镇、业、景融合。 3.突出产业,彰显特色。产业集聚是特色小镇建设的首要目的,各乡镇、园区及有关部门应加强调研摸排,在思路上也可探索突破乡镇行政区建制的局限,结合我市具有鲜明特色的优势工业产业、特色旅游资源和特色农业等,筛选出可创建特色小镇的区块名单,作为特色小镇发展的主攻方向,同时加强关联产业的培育和引进,拉长产业链、延伸价值链,不断提高主导产业集聚度,形成方向明确、错位发展的特色小镇产业集群。注重历史积淀,充分挖掘地方特色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等资源,加快推动休闲、健康、养生、生态等新型旅游业态发展,促进旅游、互联网与相关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 4.项目引领,合力推进。在特色小镇建设中,项目的谋划、争取、推进是重中之重。谋划项目,大方向上应把握好政策取向、消费趋势和资源禀赋,杜绝千篇一律、拾人牙慧。应加快引进一批技术先进、资本雄厚、绿色环保、产品竞争力强的产业领军型项目定向落户、优先入驻。加强机制创新和工作协调,切实把符合特色小镇产业定位的“大好高”项目定向落户到特色小镇区块内,促进特色产业的规模化聚合、裂变式发展。应创新运作模式,坚持企业主导、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府服务配套化,投资主体市场化,由企业主导项目建设。创新融资方式,加大引入社会资本的力度,以市场化机制推动小镇建设,特别是加强与中字头、世界强等信誉高、实力强企业的战略性合作,系统谋划区域整体发展,并通过一批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增强产业特色,推动资源整合,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 5.政策给力,创新发展。市委、市政府可出台操作性强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特色小镇创建的各项工作奖惩机制,加强政策引导,扩大社会参与,形成合力共建的良好局面。政府除了在用地、资金、项目和创建奖励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外,还应针对乡镇招引项目落户特色小镇的具体情况,在奖励政策、项目产出、产生税收等方面予以科学设置和明确细化。同时,应鼓励企业重视研发机构的作用,大力吸引科技人才集聚,将特色小镇打造为区域科技创新示范引领区。应强化营销策略,由市统一营销策划,在名称口号上突出亮点,在形象包装上突出特点,以差异化、区别化为主打,集中推介高邮特色小镇,确保特色小镇培育成功。■ 编 辑 何玮文 昆明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河南白癜风医院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zhejiangzx.com/zjsh/212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