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高考制度,其实和古代的科举制度并无本质差别,都是广大读书人改变自己命运的一个契机。 科举制不是考试制度,而是用人的制度,身份分配的制度。有的观点认为:清末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在于科举制度被废除,这导致大量人才闲着无事可做,只能造反。所以,对于这个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科举制度,其改革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浙江/上海高考改革方案按照浙江高考改革方案,统一高考招生按照3+3计分方式,即语文、数学、外语3门为统一必考科目,3门为选考科目,考生可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7门科目中选3门作为选考科目。也就是我们俗称的“7选3”。对考生来说,“7选3”选的不仅是考试科目,还有未来的大学与专业。因为每一所招生高校都会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确定各专业的选考科目的范围,至多3门。考生如果想报考该专业,至少需要1门选考科目在其选考科目范围之内。新高考为有需要的考生提供第二次考试机会,除语文和数学之外,其余科目均有两次考试机会。假如考生每一个事关高考成绩的考试机会都不放过,高中三年参加的高考场次达10场——3门选考科目各2场;英语2场;语文、数学各1场。如果再加上同样有2次机会的学考,即语数和其他4门学考科目各2场,那么学考加选考的场次最多可以达到22场。二、浙江高考改革几成闹剧三天的高考学考终于结束了。为了这次考试,今年暑假高三学生和教师只休息了十几天。看着走出考场的学生,一个个满脸茫然,疲惫不堪的样子,我想起来了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不容置疑的,富国强兵,保住大宋王朝的万世江山。然而,却发展成为腐败的温床,变成祸国殃民的瞎折腾,结果弄得天怒人怨,导致了宋王朝这个沉疴日重的病夫加速走向死亡。这次变法失败后仅过了41年,北宋王朝便寿终正寝。自以为是的王安石,真可谓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年开始的浙江高考改革,我相信其初衷一定是美好的。为了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旧有高考模式,为了革除文理分科带来的种种积弊,为了给学生更大的自由选择的空间,为了减轻学生沉重的学业负担,为了更科学地评估学生的学业成绩…………三、改革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1、多次考试带来前所未有的沉重负担所谓的一年两考其实是一年三考,由原来的一次冲刺,变成了现在的反复冲刺。十月份冲一次,四月份冲一次,六月份还要冲一次。折腾得所有考生、教师和家长疲惫不堪,奄奄一息。正常的假期没有了,正常的休息没有了,正常的生活没有了,变成没日没夜没完没了的应付考试的机器。铺天盖地的模拟考,周考,综合考,联考,考得昏天黑地,考得日月无光,考得学生快要吐血!为了在考试中占得先机,寒暑假开始提前上课,星期天加班加点,节假日完全取消,就像一列喘着粗气的老火车,日夜狂奔!当初的设计者可能会认为,人就像机器一样按照他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想出的程序亦步亦趋,可是他完全不知道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复杂性。这种决策者估计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就是个火星人。2、严重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从高二开始,为了应付学考和部分学生的提前选考,非考试科目不得不停课让路。听说个别学校走向极端,把高中三年分成三块:高一专学历史地理生物技术,高二专学物理化学英语,高三专学语文数学。有些学校都在考试之前一个月左右基本停掉本次考试不考的科目。有的学生已经一个多月没上语文课了。这不是学校的安排,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原因很简单,你上了也没人听,语文暂时不考,岂不是白白浪费时间吗?本次选考成绩出来之后,所有学生又得来一次重新大洗牌:选考三门考得好的,只剩下语数英三门课;选考三门和英语都考好的,只剩下语数两门课;选考只有一门不满意的,只剩下四门课;选考有两门不满意的,剩下五门课;最惨的是选考都不满意的,剩下六门课。结果是成绩越好,负担越轻;成绩越差,负担越重。 更扯淡的是,课怎么上?有的学生余下的大半年只需要学习两门课,有的学生要学六门,原来的班级将四分五裂。走班?在中国学校目前的管理制度下,就是一件皇帝的新装。更可悲的是,许多学生在高中前一年半左右就已经学完了高中所有新课,余下的一年多时间全部拿来复习,这简直就是浪费青春,浪费生命。年大学招生可能面临的尴尬是:如许多学生已经一年多没学物理了,结果他进了物理类专业。3、应届学生变成复读生在本次选考考完之后,没考好的人还得重新烫馊饭,抱着厚厚的高考复习资料再来一遍。人世间还有比这更痛苦的事吗?这就是变相的把应届学生变成复读生,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扼杀生命的灵性,导致他们上了大学之后,再也不想读书了。更搞笑的是,假如一个学生只剩下两三门课,每门课一个星期得上多少节?20节语文,20节数学?更更搞笑的是,本来各省的高考改革已经在淡化英语,现在变成一年两考,加之总分,使英语成为凌驾于所有学科之上的“最重要”的一门课。可怜的英语教师,别的选考课考完之后教师都可以轻松一下,只有英语不可以,因为绝大部分学生都得靠第二次,哪怕你考了分,你也不会死心,还有20分的空间,那是绝对不可以放弃的。4、导致严重的投机行为确实,这一届高三的学生,凡是提前在外面补课,提前参加高考的,大部分都考出了不错的成绩。因为浙江全省第一次参加高考选考的人只有1.7万。特别是一些比较薄弱的学校,为了避开更强的竞争对手,就采取这种孙膑赛马的方式,反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还有一些重点中学的学生放言:就是第一次选考考满分,也要参加第二次。目的很阴险,把竞争对手的分数给压下去。说实话,听到这些我毛骨悚然。这是什么心理?太阴暗了吧?考试变成了赌博,几乎每所高中都要对考试做出策略性安排,选择适合本校的最佳时机。5、加大了不合理竞争就拿这次考试来说,高二高三一起考,选考部分是同一张试卷,用同一标准部分年段划分ABCD。这对高二学生来说,是一次严重的不合理竞争。道理很简单,高二怎么能考得过高三?再说高二选考的学生大部分是这门课比较薄弱的学生,而高三选考的学生大部分是这门课最强的学生,把这两类学生放在一起考评,如果不是胡扯淡,就是脑子被驴给踢了。重点中学的学生越考越轻松,普通中学的学生越考越沉重,真可谓原来多的,还要给他更多;原来少的,还要剥夺他仅有的。典型的杀贫济富!6、文科生数量剧增文理科比例严重失调,因为成绩差的学生绝大部分选择了文科。以浙江某中上等高中为例,选择化学选考的只有三分之一,选择物理选考的连三分之一都没有。大学里需要那么多文科生吗?四、浙江/上海教改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这次改革为何选在浙江,可能和浙江人向来以敢为天下先有关。但这次率先和上海一起进行改革试点。根本没有考虑到浙江与上海之间的差距,两者毫无可比性。上海的学生竞争压力比浙江小很多,考个重点大学的难度也相对小一些。而浙江显然不行,竞争力度不可同日而语。五、全国高考改革步伐将在17年新高一全面铺开(高考)明年就将是这第一批改革的孩子升大学的年份了,也是把他们的“改革成果”推向全国的一年。也就是说,明年全国升高一的孩子,都会面临同样的文理不分科的教改。届时,会产生什么新的问题,确实很难预测。六、中考改革会配合高考改革在高考改革先行试点之后,中考改革也明确了时间节点,就是年入学的新初一,也开始了选考的过程。和高考改革稍有不同的是,中考选科不能全文也不能全理,必须至少选1门七、北京中考改革已经开始实施在全国中考改革方案推出之前,北京已经在年的新初一开始实施此方案了。也即18年北京中考的孩子,就会是选科考试了。在近两年的施行过程中,虽没有出现浙江高考的乱象,但老师们也是怨声载道。甚至还有传言说,此改革将被延后一年进行。但从金老师得到的消息来看,18年的北京中考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八、结语我不想给改革泼冷水,但是在中国最基本的体制改革都没有健全的大背景下,在整个诚信体系都没有建立起来的社会里,教育就想率先吃螃蟹,恐怕是天方夜谭。对于这次改革,似乎几年前也搞过调查座谈之类。但是如果下对上没有任何制约,就不可能有真正科学合理的论证。最近几年出国的孩子猛增,可能也跟改革有不小的关系。希望不会像老舍在《茶馆》里所写的一样: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中医治疗白癜风医院白斑和白殿疯有何区别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zhejiangzx.com/zjsh/194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