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标题的艺术化

“看书看皮,看报看题”,这是早年新闻界的一个俗语,它说明了一个信息传播常识:观众接触新闻时最先看到的是新闻标题。日常生活中,一般观众打开报纸或网页,往往先浏览标题,然后再决定选读哪些新闻。在信息爆炸、工作节奏加快的今天,人们往往以标题的好坏与吸引力来考虑读或不读该信息。一个精彩的标题,可在一瞥之间拨动读者的心弦,犹如磁石一般吸引人们读完全文。相反,若标题平庸乏味,消息再重要内容再精彩,也不易为观众所重视。最近浙江电视台交流信息也明确表示:每天上省台交流网的文稿约法条,你的文稿是迷失在茫茫文海里,还是被编辑一眼看到,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编辑总是先“浏览标题,觉得有点味道,才打开正文,标题醒目,是避免编辑熟视无睹的好办法。”

传统的新闻学教材《新闻写作基础知识》(英国汤姆森基金会编著)有这样一个比喻:“你可以牵马到河畔,却不可以强迫它饮水。同样,我们可以拿出新闻,却难以强迫观众阅读新闻,但可以用办法诱使他阅读,那就是:运用精彩的标题。”

正因为标题对于一条新闻的如此重要性,所以几乎没有一本传统采访学论著敢漏掉“新闻标题”的专门章节。在报刊史上,精彩的新闻标题也屡见不鲜,相比之下,电视这个“传媒新贵”对新闻标题的重视程度远不如报刊,我们也鲜见电视论著有关“电视新闻标题”的专门章节。以至给人这样的错觉:解说词与同期声永远是电视研究的幸运孪生儿,而标题是电视新闻不值一提的“童养媳”。

究其原因,是由于报刊读者在选读新闻时有极大的自由度,迫使编辑记者不敢忽视“标题”,力求做出诱人的标题诱使读者选读该新闻;而电视新闻节目其观众的选择收看自由度不大,因为其新闻只有时间上的先后线性排列而不能在空间上呈几何排列,没有观众的选择压力就没有电视人的创作动力;此外,荧屏空间画面的有限也限制了电视新闻标题的创作空间,显然,在电视上不可能出现引题、主题、副题三者并存的新闻标题。

理论水源的不足导致实践基地种植结构的单一。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了电视上几十年一成不变的标题,报道成就,往往就是“……成效显著”;报道会议,大都是“……会召开”;报道社会新闻,则是“某地今天发生某事”……这些标题,成了一个模式,无论哪一条新闻都可以套,不温不火、永不犯错。唯独辜负了当今观众求新求变的收视需求,相比报刊新闻标题的灵活,电视新闻标题则是板着面孔“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近年来,电视新闻标题逐渐出现了求变求活的趋势。如中央台的晚间报道、上海卫视的晚间新闻《上海夜线》,个别标题语言风趣、形式别致,琅琅上口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由于没有现成的理论先导,我们编辑部也本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精神制作出了一个批新颖的新闻标题,笔者揣摩一下有以下粗浅的认识。

首先,由于电视空间画面的限制,不可能出现象报刊那样引题、主题、副题三题并存的标题,而一句话标题又显得呆板单调,因此笔者赞成有些新闻其标题应尽可能使用对偶式双标题,(按线性排列的双句标题)理由有四:

一、能体现汉语博大精深的优越性。

汉语语音具有音乐性,其语音结构中元音占优势,又有声调变化,因此汉语中乐音多、节奏性强。在历史上它孕育了杰出的中国古代文学样式,如诗词曲律等,体现在词语上就是采用对偶句式,读起来具有音乐感、节奏感。我们把汉语语音的音乐性应用到标题中就能增加标题的艺术感染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有必要使用类似对偶的双标题,只有它才能充分运用好尾字叠韵、平仄相谐、节拍匀称等汉语音乐美的特性。

二、使用双标题符合中国老百姓语言欣赏习惯,更受其欢迎。

由于汉语语音先天的音乐性及由其派生的传统中华诗词曲律的熏陶,民间文化生活中对偶语言形式的运用深受群众喜欢。如对联、楹联、悼联、快板……乃至瑞安的鼓词、三句半。甚至于民间广为流传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其各个章节全部采用双标题线性排列。

三、活泼和美化荧屏画面。

双标题中使用押韵叠韵、平仄相谐,让观众读来琅琅上口、易于记忆,富于音乐美;两句话字数与字体一致,又使画面呈现一种空间上的整齐美、对称美,读来酣畅淋漓、活泼生动。

四、满足新闻评论性的要求。

消息主体本身是不允许记者本人站出来发议论的,文章应以客观事实来说话。但在新闻标题中,却是个例外,记者编辑可以通过得体巧妙的标题将自己的倾向、态度等主观因素表述出来,由于对偶句出入成双,极易造成对比和映衬,能满足新闻评论性的要求,使语言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观众获得深刻印象和宣传意图。

那么,如何做好一条生动活泼的电视新闻双标题呢?笔者有几点感性认识。

第一,尽可能在标题中用上动词,让标题动起来。

八月份,编辑部收到一条有关瑞安飞云江外滩灯光亮化工程通过规划会审的稿子,如果采用“外滩亮化工程通过会审”的标题显得太平淡。播出时,编辑部把标题定为:瑞安市民好眼福外滩将现新夜景

一个“现”字,就将整条新闻带活了。

9月5日,编辑部接到一条曝光郊区村民在环城河上游乱养猪的稿子,播出时我们把标题定为:猪棚污浊水环城河上流

一个“流”字,立马把观众的反感厌恶之情引到了那猪棚,那主人……使新闻收到了较好的舆论监督作用。

第二,活用形容词,让它倒置以收奇效。

9月16日,本台有一条新闻,报道寨寮溪风景区新发现“杭山峡谷”和“神龟湖”两个景点,在播出时,编辑部把它标题改为:寨寮溪:杭山峡谷险神龟湖光美

“险”与“美”两个形容词的后置,一下子把那两个新景点的亮点凸显出来,宣传效果大为改观。

第三,尽量让上下句尾字押韵、平仄相间、节律合谐。

9月14日,一篇关于“文明社区创建工作作出成效”的新闻,我们出的标题是:社区创建出新招小区居民乐陶陶

“招”“陶”押韵,相当好记醒目。

10月初,一篇关于“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成绩突出”的新闻,播出时其标题定为:广播电视村村通广电干群立新功

“通”与“功”押韵、词语节拍匀称,远比“……工作进展快”之类的标题顺畅上口。

如果用普通话押韵有难度,笔者不反对用地方方言押韵。因为,我们中很多人在默读文字时实际上大脑中用的还是方言。在8月份,有一条新闻,讲我市部分拥有收割机的农民在农闲时节应邀带机到江苏割稻,编辑部把其标题定为:昔日村头割稻客今朝跨省赚外快

“客”与“快”两字用方言念会押韵,读来相当顺口通俗,宛如行云流水、声情并茂,易于记诵。

9月5日,一篇曝光塘下一水厂水质抽查不合格的新闻,原先标题为“塘下一水厂水质抽检不合格”,后来播出时改为:塘下某水厂水质难确保

“厂”与“保”方言押韵,在简练的文字中一种抨击之情呼之欲出。

第四,活用古诗文。

中华古诗文博大精深,名诗名句浩如繁星,世人广为传诵。并形成某种思维定势。我们在制作标题时如果能信拈来,为我所用,就能使观众从思维定势中联想到新闻内容的意义所在。

九月份,本台播出的一条新闻内容为:“龙湖镇粉丝量多质不错,但没有品牌,因而进不了超市,当地政府邀有关人士商讨对策。”如果把标题定为“龙湖镇着手打造粉丝品牌。”显得流于平俗,后来在播出时,编辑部把它定为:龙湖粉丝好只是欠品牌

这两句话语让人马上回想到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并从该诗产生的思维定势联想到:这东西实在好,可惜欠缺了品牌。一种编辑寄托其中的警醒猛追之意,通过寥寥数语展露无遗

8月,我们的一篇报道内容为“阁巷一民房遭雷击的原因是没有装避雷针所致,”报道呼吁群众在建高楼时注意装上避雷针,在播出时,我们改用古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把标题定为:雷公为何击民房只缘漏装避雷针

标题中运用了“拟人”手法,又改用了古诗,比较确切生动地表达出了新闻主题。

第五,尽量摒弃“高帽子”,让标题多点人文关怀、人性之光。

在充分尊重个性的今天,我们媒介从业人员没有理由以“无冕之王”自居而发号施令。在标题创作上,我们尽量避免空话、大话,以“平民化‘的文字贴近百姓、贴近生活,以收到预期的宣传效果。

9月份,我们收到一条稿,大意为“我市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取得成效,播出时标题定为:孤寡老残惹人怜最低生活有保障

这样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标题,应比“我市……制度有成效”的话语贴人心、有温度。

9月14日,我们在播出“全市各地喜庆重阳”新闻时,标题改为:太平盛世逢重阳天下老人喜洋洋

既押了韵,又使用了我市老人们口中常用的“太平”“天下”等词语,易为广大老年人所接受、认同。

标题的人性化在正面报道中充满春天般的温暖,在曝光新闻中的人性化可让标题充满“秋风扫落叶”的激情。

在9月18日,我们接到一篇稿,大意为“工商部门到市场抽查杆秤,发现了一批做了手脚的秤”。在最后我们将标题定为:“黑心秤”短斤缺两黑店主请称良心

这个标题一出来,观众几乎不需多看新闻,就可以马上从字面上体会到我们媒介厌恶唾弃不道德行为的鲜明立场。

第六,应掌握好虚实原则,即:忌两句话皆为虚题,忌虚实题前后随意放置。

所谓实题,指表意实在、具体的标题,其特点偏重与事实性。而虚题是表意抽象、虚化的标题,多用于讲道理、讲意义,而偏重于谈理性。在双标题中两句话中一定要至少确保有一句为实题,否则将不知所云,观众看到的只能是抽象的印象。不象报刊标题,其引题两句话可皆为虚题。如一条电视新闻标题若为:“做忠诚卫士,当文明标兵”,我们看后将莫名其妙:这条新闻到底在宣传谁,宣传什么?

此外,虚实题有时前后位置也有讲究,如国庆期间我市市民陈锡坚一家开了场家庭音乐会,原先的标题为:家庭办场音乐会盛事恰逢国庆日

后来我们认为,家庭办场音乐会是个不折不扣的实题,此时应后置,所以播出时又改为:盛事恰逢国庆日家庭办场音乐会

这样一来,标题逻辑顺序相当符合客观事实。

第七,在标题制作中,我们应掌握本地原则。

所谓本地原则,就是在标题中尽量突出本地因素,这是吸引本地观众的一个技巧。按照媒介传播规律,群众对一条信息的感兴趣程度与该信息发生地与受众距离的远近成反比:距离越近,越感兴趣;距离越远,兴趣越淡。比如,隔壁邻居家被盗了,你有兴趣关心;南非有市民跳楼自杀,你听也懒得听。

本月4日,珊溪水利工程正式通水,其它媒体的标题全部是“……工程今天举行通水仪式。”当时笔者认为,在这条新闻中我们瑞安人应突出的是位于我市范围内的配套工程——赵山渡库区。于是,播出时的标题定为:清清文成珊溪水今起赵山渡库区出

这样的标题,可让人联想到我们瑞安人民为珊溪水利工程所作的奉献与牺牲,以及赵山渡库区在珊溪水利枢纽工程中的特殊作用。

同样的原由,另一篇紧跟其后的新闻“中央台演艺人员慰问珊溪水利工程建设者”,为了突出本地原则,特地选取了本来在这条新闻中不必要突出的“地点”要素,于是播出时改标题为:央视慰问团献演赵山渡

综上所述,笔者冒昧给这种标题革新趋势下一个初步结论:叫做电视新闻标题运用艺术化双标题。从字面上看这种标题似乎淡化了政治味,但从讲究宣传技巧、宣传艺术的角度看,我倒以为是更高层面的讲政治。

环顾四周,感觉别说温州、就是全国也没有很多的电视台在电视新闻标题的革新问题。我们虽为县级台,但不必妄自菲薄,因为这种革新既不要高科技也不须高投入,只要我们学好古文,勤于钻研、乐于探索、勇于创新,我们有信心在电视新闻标题革新领域中与时俱进,领先一步抢占制高点!

识别本!

欢迎广大朋友来稿(jjj

.







































防治白癜风
白癜风发病的机制是什么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zhejiangzx.com/zjlt/826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