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访︱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设计师 今天(25日)晚上,在数以万计的现场观众的注视下,崭新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将迎来它的第一声惊雷——中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即将首次发射升空。而这次发射,是为我国、也是全世界的第一颗量子通信实验卫星7月的发射打前站,确保发射系统的万无一失。 屹立于文昌航天城发射台上的长征七号 如果在下个月,这颗量子通信科学实验卫星发射成功并正常运行,中国将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不借助光纤、卫星和地面之间的自由空间量子通信,并结合地面已有的光纤量子通信络,初步构建一个广域量子通信体系。 国宝级科学家、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我们的浙江老乡潘建伟 中国科协副主席、量子通信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浙江东阳人潘建伟,曾经把中国将量子通信率先实用化定义为“中国正从经典信息技术的跟随者,转变成未来信息技术的并跑者乃至领跑者”。 量子通信概念图 信息络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人们对现代通信的依赖程度逐步加深,但不断发生的如“棱镜门”等窃听事件,又让人们对毫无安全可言的现代通信十分头疼。斯诺登事件让全世界都意识到了,面对现代通信窃密技术,个人、企业乃至国家都可能会毫无隐私地“裸奔”。 而量子通信利用基于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利用量子态“被观测即遭破坏”这一常人难以理解的神奇特性,在基本原理上实现了绝对不可能泄密的奇迹,让通信安全难题迎刃而解。可以预见,中国将在国防、金融、政务、商业等重要领域打造出一张坚不可摧的通信络,牢牢掌握信息安全主动权。 5月25日,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总设计师朱振才(右四)、副总设计师周依林(左四)与工作人员在量子卫星旁合影留念。 据新华社报道,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采用平台载荷一体化设计,重公斤,轨道高度公里。它搭载了量子密钥通信机、量子纠缠发射机、量子纠缠源、量子试验控制与处理机等有效载荷,可与地面上相距千公里量级的两处光学站同时建立量子光链路。 5月25日,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总设计师朱振才介绍量子卫星上的量子纠缠源,这是卫星上最重要的单机之一,主要负责产生纠缠光子。 对于这颗神奇的量子通信实验卫星,你一定有一肚子的问号吧?为了帮你答疑解惑,浙江客户端专访了量子卫星工程的主要参与单位——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的一位设计专家(以下简称“专家”),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青年才俊直接参与了这颗卫星的设计制造工作。 我国量子通信的发展路线图。编制:汪海伦宋金玉 浙江客户端:请问量子通信的原理是什么? 专家:量子力学理论被认为是继牛顿经典力学和爱因斯坦相对论后,人类科学的颠覆性发现。量子通信,就是利用量子纠缠效应来传递信息。 什么是量子纠缠?通俗地说,就像心电感应。量子力学研究发现,宇宙中任何一个粒子都有“双胞胎”,二者即使隔开整个宇宙的距离,也仍然一直保持同步同时同样的变化。一对粒子同步同样变化的状态,就是量子纠缠态。处于量子纠缠的两个粒子,无论分离多远,它们之间都存在一种神秘的关联。 量子纠缠的作用速度比光速还快,实验显示其至少比光速快倍,这还只是速度下限。根据量子理论,测量的效应具有瞬时性质。 利用这一原理,人们可以制备出一对纠缠粒子,把它们放在不同的位置,当这边的粒子一动,另一端端的粒子立刻做出同样的变化。这就是理想的量子通信原理,从原理上看,它能够实现没有时间滞后、绝对实时的信息传递,这对于未来实现星际旅行的人类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不过,目前我国量子工程即将实用化的“量子通信”,仍然采用传统技术(光纤和激光)来传递信息,只是给信息加密的秘钥用量子原理来分配、传递秘钥。它的传播速度等同于光速,和传统的通信方式一样。 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不屑一顾,但是事实证明,爱因斯坦竟然也会犯错! 浙江客户端:能否用通俗的方式,来解释一下量子通信卫星实现保密通讯的原理? 专家:这个还真不太好打比方,量子和宏观物体性质不一样。潘建伟院士曾打比方说,“古人在信封上用火漆封口,一旦信件被中途拆开,就会留下泄密的痕迹”。量子密钥在量子通信中的作用比火漆更彻底,因为一旦有人试图打开“信件”,量子密钥会让“信件”自毁,并让使用者知晓。 普通通信就像A写信给B,若中间有人拿到信,只要一台复印机就可以完整获得信件的内容,而量子通信信息是写在光子的状态上,根据“量子测不准”原理,对信息的测量或者读取必然会改变光子的状态。因此,一旦被人偷看,量子的状态自动发生变化,接受者也因此能察觉,而偷窥者也看不到原貌。而且,量子状态有个不可克隆定理,偷窥者不能通过读取制造同样状态的量子,所以无法伪造。 具体到量子通信卫星的原理,说起来也简单:从卫星上下发一连串单光子,地面光学实验站接到信号之后进行解码,如果成功,就相当于完成了通信。而如果在卫星的中继之下,地面上的两个实验站能够进行安全通信,那就可以组织通信络了。 根据量子力学“不确定性原理”,处于纠缠态的两个粒子,在被观测前,其状态是不确定的,如果对其中一粒子进行观测,在确定其状态的同时(比如为上旋),另一粒子的状态瞬间也会被确定(下旋)。 浙江客户端:远距离量子通信的难点在哪里? 专家:最大的难题是光子会丢失。光子发射一段距离后就会衰减,若没有中间站“在路上帮它调整状态”,它就无法完成穿越。 因此,量子通信要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就是:让光子保持量子纠缠状态的距离变得更长、让光子传输的速度更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包小辉等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百毫秒高性能量子存储器,存储寿命达0.22秒、读出效率达76%,为远距离量子中继系统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另外一个难点是,理论上即使是量子计算机,也不可能破译量子秘钥,然而实际应用中,仍有许多因素可能导致秘钥泄露。尤其是中间基站,需要先接收,再发送,容易存在被截获的漏洞。如何保证中继环节不被截获,也是一大考验。 “上帝不掷骰子”,这是爱因斯坦的名言,也是他一直质疑量子力学之根基——“不确定性原理”的原因所在。 浙江客户端:现有的量子通信手段有可能被干扰吗?为什么? 专家:虽然现有模式下的量子通信方式无法被窃听、不会泄密,却可以干扰,也可以阻断,就像线路一样可被切断,它的抗干扰能力和普通光纤络一样,而比无线通信的抗干扰能力要强。 量子通信还是靠激光进行通信的,传输可通过自由空间或者光纤两种方式,卫星与地面之间的自由空间激光传输会受到气候条件干扰;而如果是在光纤管线里传输,当然可以被切断了。如何做到抗干扰和阻断,还需要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 明代的思想家王阳明有句名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这句话长期被当成唯心主义言论而被批判,现在看来,这简直就是量子力学解释的翻版。 浙江客户端:我国目前实验中的量子通信,无法做到瞬时传递信息,那么在未来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后,可能做到瞬间传递吗? 专家:在目前的理论框架内,信息还是不能超光速。量子通信的载体还是光,未来除非有颠覆相对论的理论,否则信息传递速度还是不能超光速。 5月25日,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总设计师朱振才(左)与副总工程师周依林在量子卫星旁合影留念。 浙江客户端: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为何能够世界领先?世界各大国在这方面的发展情况如何? 专家:近年量子通信领域我国涌现了一批优秀科学家,其中一些为该领域世界领军级科学家,研究水平走在世界最前列。从近年情况看,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发展势头最好,在实际应用方向走在最前列,而欧洲其次,再后是美国。 目前在整个量子技术领域,欧洲主攻传输中的中转基站技术,美国主攻量子计算机的硬件,中国主攻长距离量子加密通信。 5月25日,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拍摄的量子卫星的星上单机。 浙江客户端:量子通信接下来有哪些应用? 专家: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筹建“京沪干线”项目,也就是在北京和上海之间实现量子通信,预计今年下半年,大尺度光纤量子通信骨干即将建成。这条“京沪干线”总长余公里,从北京出发,经过济南、合肥,到达上海。届时,一个天地一体化的量子通信络的雏形就形成了。未来我国还将建设全球化的量子通信基础设施,预计年前后形成规模。 广域量子通信络示意图 浙江客户端:我们普通老百姓能否用上量子通信?您预计价格会怎样? 专家:量子通信成本并不高,普通老百姓完全有可能用上,未来如果基础设施完善后,价格可以做到和普通上价格一样。在不久的将来,每个人在互联上进行的转款、支付等消费行为,都能够享受到量子通信的安全保障。 白癜风的主要并发症有哪些白癜风白斑的治疗误区有哪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zhejiangzx.com/zjlt/80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