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早晨7时30分8秒,搭载着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正式点火发射。二十分钟之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总指挥张又侠宣布,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央视新闻新媒体超近视角

△发射时航天员敬礼

△抛逃逸塔

△抛整流罩

△船箭分离

△太阳帆板打开

△太阳帆板打开后,两位航天员握手

△张又侠宣布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当神舟十一号以惊人的速度成为“网红”、“航空航天明星”后,这艘载人飞船的现实意义其实早在我国航天人的估量之中。

“向普通百姓科普载人航天,是每个航天人的责任。”

景海鹏与杨宇光(右)合影

16日晚,正在中央电视台录制神舟十一号相关节目的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研究员、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秘书长杨宇光,接受了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的专访。

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航天员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这是航天员景海鹏(左)、陈冬在出征前挥手

10月16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发射中心举行,景海鹏、陈冬两位航天员一同亮相。

在杨宇光看来,乘组的确定是此次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的一大亮点。有两次飞行经验的景海鹏,和首次“飞天”的陈冬,虽是首度配合,但“他们的能力都完全没有问题”。

浙江新闻:为什么只选择了两名航天员进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杨宇光: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上行能力有限,它只能支持60人天的生活,也就是说,一旦有3位航天员进入,他们一共只能在太空待0天。

选择两名航天员进入天宫二号,是为了更有效地利用空间,也是为了更好地完成飞行任务。

浙江新闻:一位航天员需要经过怎样的训练,才能适应太空环境?

杨宇光:航天员从入选到最后能够执行飞行任务要经历几年的时间,长度不等。

这次我们的新乘组经历了6年才执行首次飞行任务。

航天员训练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为了适应太空环境,包括在太空中的失重环境、从地面乘坐火箭起飞以及乘坐飞船返回地球的过程,航天员都要经历比较大的超重,以及比较强的振动,甚至在故障的情况下,飞船有还可能高速旋转,航天员要对这些情况进行适应。

比如有一项训练是,航天员在倒倾的床上,模拟失重情况下血液适应性的上涌。

浙江新闻:对航天员执行任务方面的训练,是如何完成的?

杨宇光:一类是对飞船驾驶员的训练,一类是对任务专家的训练。

对飞船驾驶员来说,要训练他们在正常和有故障的情况下都操作飞船,并能处理各种紧急情况,使整个形势转危为安,这不光对航天员的身体素质有极高要求,对他们的心理素质也有很高要求。

因此具有驾驶资质的航天员,对个人要求非常高,在航天员中并不占大多数。

对任务专家而言,要求又有所不同,他们的重点是进行在轨的飞行试验。

任务专家要对实验的科学任务有全面了解,掌握相应技能,甚至要在故障情况下,对实验设备进行维修。国外任务专家一般都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或者是相关的理工科的背景。

浙江新闻:景海鹏、陈冬在太空中如何分配任务?

杨宇光:这些内容并不会提前透露,但从发布会的情况来看,陈冬似乎更熟悉香港学生的实验。在执行任务过程中,一些关键的环节,如驾驶、交会对接等等,为保任务的顺利进行,都需要两人同时参与。

但可以肯定的是,两人在关键环节上都具备很强的能力,即便飞船出现紧急状况,他们也具备完成手动交会对接的能力。

10月6日,杨宇光和人类首次登月的阿波罗11号飞船鹰号登月舱驾驶员BuzzAldrin合影,这是他们的第五次见面

浙江新闻:景海鹏作为第三次飞天的资深航天员,对他的训练要求是否会更严格?

杨宇光:从景海鹏的训练本身来说并没有太特殊的地方。

他经历过前两次飞行任务,对太空中面临的各种环境有更好的理解,他的训练比其他没有上过太空的航天员会相对简单一些。

我们的第一批航天员基本都在上世纪60年代出生,年纪相对较大,身体条件可能和新一代航天员比有差别,我觉得这是他们主要会面临的问题。

美国第一位进行轨道飞行的航天员约翰·格林,在他接近80岁的时候,仍然能够乘坐航天飞机,进行太空飞行任务,研究老年人在太空中的生理反应。

既然如此大年岁的航天员都能成功进行太空飞行,我想对于50岁左右的航天员来说,太空飞行应该问题不大。

未来,随着我们的技术提高,和航天器制造和研究水平的提高,也许对于航天员的身体素质条件能够放宽,也许会有更多高龄的航天员,或者身体素质并不是那么优秀的航天员有机会能够进行太空飞行。

神舟十一号此番“飞天”,需要完成和天宫二号太空实验室的交会对接,“这是一个对技术要求非常高的过程”。

杨宇光告诉记者,而为了万无一失,神舟十一号在“前辈”神舟十号的基础上,对诸多测量设备进行了改进。

浙江新闻:交会对接过程的难点有哪些?

杨宇光:一个是速度。

因为两个航天器都以非常高的速度运行,在近地轨道空间,它的速度大约是7.8公里每秒,在如此高的速度下,让两个航天器精确交会是很不容易的,交会过程对轨道动力学,和精确的数字计算,都有相关的要求。

另一个是体积。

两个航天器的个头都很大,对接过程对两个航天器相对的位置和相对的姿态,都有严格要求。

因为对接机构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让两个航天器连接在一起,它要求位置和角度等等的误差都在可控范围之内,两个航天器才能精确对接。

对接过程中,两个航天器相对速度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如果速度太慢,对接机构的对接锁不会被锁住,如果速度太快,有可能会撞坏对接机构,因此对速度范围的要求非常高。

还有对角度的要求,两个航天器之间的角度包括俯仰角、偏航角和滚转角,三个角度都必须控制在严格范围内。

我们有很多设备能测量两者的速度和角度,包括交会对接微波雷达,激光雷达和导航卫星,所有的这些测量都能使航天器获得比较准确的运动参数,这样就能保证对接过程的有效和成功。

浙江新闻:什么样的情况下会采用手动对接?

杨宇光:航天器自动对接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大部分对接过程是由自动对接来完成的,前苏联在这方面的技术发展积累最为丰厚。

手动对接可以看为是自动对接的备份,用在很多特殊的情况,目标航天器有故障的情况下,会采用手动对接方式,挽救飞行任务。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前苏联的礼炮号空间站出现故障的时候,航天员采用手动对接的方式,使联盟号飞船,与处在漫悬状态下的礼炮号空间站进行对接,从而挽救了礼炮号空间站,也挽救了整个飞行任务。

浙江新闻:和神舟十号或者更早期的神舟飞船相比,神舟十一号最明显的改进在哪里?

杨宇光:神舟十一号对交会对接的微波雷达做了改进。新的微波雷达重量只有原来的一半,功耗也只有原来老雷达的/3。此外,微波雷达还增加了通信功能。

其实,前苏联/俄罗斯、美国,甚至欧洲空间局,都在不断改进他们飞船的交会对接系统。

杨宇光曾亲临过火箭发射现场,“的确非常震撼。”他说。

然而,对于大多数距离载人航天事业非常遥远的普通民众,是否能真正明白这项伟大事业的回报率呢?在杨宇光的眼中,这是一件“一本万利的事情,非常值得全社会的认可。”

浙江新闻:您是否曾经到过火箭发射现场?

杨宇光:我曾经亲临发射场观看过火箭的发射,的确非常震撼。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因为必须距离比较远观看,我们可以看到火箭发射的画面,看到明亮火焰,火箭在身旁,但是要过了几秒钟才能听到巨大的轰鸣声,这是因为光速和声速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

整个发射过程中,因为火箭发动机功率非常非常大,发射威力也很大,所以发射前要进行人员疏散,不可能距离很近观看。

年月0日约翰·格林成为美国第一个环绕地球飞行的太空人

浙江新闻:载人航天距离普通人的生活似乎很远,它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杨宇光:我一直有一个观点——让公众了解载人航天的意义,是航天人的责任。

和GPS卫星定位系统相比,载人航天事业带给普通百姓的直接回报比较少,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我们经常吃的方便面的脱水蔬菜,还有婴儿用的尿不湿,都是从载人航天获得的灵感,属于载人航天的间接回报。

以美国的阿波罗计划为例,不得不说,美国上世纪90年代经济的繁荣,和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它带动了一大批当时的年轻人选择理工科。

最后,让我们再来回顾下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升空最燃瞬间!

10月17日7时30分,搭载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据新华社

10月17日7时30分,搭载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搭载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祝贺神舟十一号发射成功!点ZAN中国航天!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央视新闻(ID:cctvnewscenter),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北京治白癜风
女人脸上长白癜风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zhejiangzx.com/zjlt/564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