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导我国新闻实践的价值观,其核心观念强调新闻传媒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随着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大潮,媒介技术联入互联网,自媒体、社交媒体等发声平台不断勃兴,舆论场域中主体多元、传播关系革新,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新闻舆论工作变得更加重要与迫切。本次调查试图探究当前浙江省新闻院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现状,通过深度访谈,分析探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面临的问题,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浙江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本文以深度访谈为主要研究方法,访谈了浙江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宁波大学、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湖州师范学院、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10所高校22名教学负责人及任课老师,以及2位来自业界的资深媒体从业人员。受访教师及新闻从业人员的最高从业年数32年,最低2年,平均从业年数14.92年,实现老中青三代全面覆盖,且分布较为均匀:1至10年工龄的受访人员占37%;11至20年工龄的受访人员占38%;21-30年工龄的受访人员占21%,剩余31年工龄及以上的受访人员占4%。 目前浙江省不少高校专门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才刚起步,教育模式还在探索之中。从浙江省10所高校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历史沿革情况看,可以归纳如下共性: 第一,高校自开设新闻学专业起,在理论教育中已经有意识地渗透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的内核。其中10所高校中的6所,从开设新闻传播相关专业起,就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独立开课,放在较为重要的学科位置。但总体而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师生的重视程度欠佳,课程开设与否取决于选课学生的意愿,较为随意。 第二,10所高校中的3所在校部共建后,调整教学培养方案,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重视度,呈现出选修课调整为必修课、教学时间提前等变化趋势,以加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了解。 调查浙江省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现状,可以发现: 1、教师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认同情况较好。访谈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持认同态度,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符合我国新闻规律和主流价值观,在我国实际的新闻工作中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不存在过时的问题。谈及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认识时,各位受访教师的回答还是显现出一定差异。 有教师倾向于从历史的角度谈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在实际教学中也会选择在报刊史和基础理论的板块进行强调。也有教师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充实、完善、创新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有教师表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其实已经内化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不需要刻意强调,教学授课的过程中肯定也会提及。 2、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的多元策略。尽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高校新闻教育实践中具有极大的必要性,但高度的理论化和较浓的意识形态意味,往往使教师在实际的新闻教学中遭遇挑战。如何在偏重业务实践的新闻专业课程中更好地传递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认同感,教师采取了不同的授课策略。 ——以新闻规范代替理论经典。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增加课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许多老师选择在讲课时以新闻职业道德和伦理法规为出发点,强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实事求是原则、客观原则、党性原则等核心思想。 ——多种形式增加课程生动性。同时,也有许多老师从授课方法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尽量避免“假大空”式纯理论教学,弱化说教口气,拒绝“空中楼阁”式教育。实施教学时,紧跟时事和政策,以生动的实际案例和新闻现象传递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 ——促进不同学科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上的进一步合作。深度访谈中,交叉学科共同建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被多位教师看好。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其一,师资力量配备随意。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高度理论内涵,授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清晰的认识和全面的理解,才能传递给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思想精髓和方法论要求,这就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相关课程的授课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与高校教师的深度访谈中,普遍发现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授课老师的专业要求不够高,师资力量的配备较为随意。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授课教师专业性欠缺。个别高校对授课教师要求过低,重视程度不够。表现在没有教师精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情况下,该课没有专业教师能上,最后的结果是交给非对口专业的教师来授课。 第二,授课教师更换较为频繁。该现象带来的后果便是授课教师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传授缺乏连续性和专业性,长此以往,授课教师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专家,课程不精,这会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观。 其二,教学模式不够与时俱进。 如今课堂教育的对象是区别于70后、80后的90后青年,他们成长于全然不同的社会条件和文化情境之中,诸如富裕的物质生活、多元的信息、开放的观念等等,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成长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那么,面对互联网的原住民,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课堂教育就不能只依托传统物理空间——教室这种教学形式,不能忽视网络、新媒体在课堂传授中的作用。 在深度访谈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形式包括课堂授课、举办系列讲座,教学效果较为不理想,这与课堂的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较为陈旧分不开。一般的课堂内容包括梳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要人物及其主要观点,研读经典著作,期末采用闭卷考试、PPT展示等考核方式,这类修读理论课程的做法过于呆板,一方面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教学空间局限于教室,考核方式限于书面,对置身于新媒体潮流的90后来说,这种教育方式明显跟不上要求。 其三,缺乏规范的培训指导。 浙江省高校与省市委部门共同建设新闻学院以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受到重视。而多数学校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散落在新闻学理论课程中,尚未形成系统。面对整个新闻教学环境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重视,从访谈中发现,目前对教学工作的规范还跟不上政策的先导作用。特别是授课教师的专业培训较少。在访谈中,个别教师谈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授课教师在年7月参加过浙江省委党校组织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专业培训。 其四,缺乏适合教学的教材。 在深度访谈中了解到,目前市面上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材主要有4本。一是陈力丹老师的教材,其思路遵循传统思想史“马列毛邓”展开,但在应用型本科的高校较难使用;二是邵华泽老师的教材,按照板块划分,对于业务上有精湛技能的教师来说十分有益,但难点在于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不够深入;三为童兵老师的教材,其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阐述较深,但其观点、方式更加适合研究生学习,对本科生来说偏难;四为教育部推出的马克思主义的案例教材,实践中发现与课堂上的理论教材存在脱节。 三、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策略 1、制定全省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培训计划 培训计划可交给省级宣传部门操办,形成每半年一次、为期一周的制度化培训工作,为高校新学期理论课程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各高校选派该学期理论课程的教师前往学习。学习内容包括中共中央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讲话、马克思新闻观理论脉络、优秀新闻从业者自述等政策结合理论、理论结合实践的有血有肉有骨的培训内容。 教师主导的课堂教育是与学生教育紧密相连的,把教师的理论水平培训到位,对于教师的职场——课堂,将会有实质性的进步。制定浙江省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培训计划,对于深化一线教师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同与感情,提高一线教师的理论修养,促进课堂教学的规范化、实际案例的与时俱进,具有重要意义。 2、打造全省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联盟 打造教学联盟,提供高校教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学习、课堂业务交流的平台,实现有组织、有质量、有贡献的交流模式,对高校一线教师来说,高校教学联盟将是志同道合之人共享智慧、取长补短的头脑风暴小组,是高校教师教学工作背后有力的帮手。 建议浙江省各个高校轮流作为教学联盟的主办方,每年定时定点,诚邀全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专家坐镇,浙江省各个高校的教师前来参会。交流的形式主要以学术研讨会为主,在两三天的研讨会上,各校教师发表理论研究、教学成果、教学心得,同与会嘉宾进行有益交流。会后各高校教师的研究成果修订成册,成为会议的学术贡献,同样也是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方面的理论或实务贡献。 3、修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材及相关著作 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框架、实践价值有机结合起来的教材尚未出现,缺乏经典教材,及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的其他著作。成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材修订委员会,将高校的理论研究专家和专攻教学实践的教师联合起来,做到理论考虑实践的需求,实践结合理论的高度,编著出当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经典教材。同时,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修订其他阅读著作,给予学生课堂后的学习选择,如反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人物著作、新闻事件著作、摄影作品汇编等等。用细分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丰富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以“众星捧月”之式,突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指导意义。 4、跨专业合作,加深师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质上涉及大学教学中两个专业:马克思主义专业、新闻传播专业。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中,教师本身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与教学质量有密不可分的关联。不懂马克思主义,如何教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马克思主义专业联合新闻专业的一线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盲点加以探讨和释义,对于全面完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5、融入新媒体元素 目前在校学生大部分都是95后,他们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长期活跃在社交媒体。教师与这批学生的交流方式,应该是年轻的、生动的。在调查中反映出,教师在课堂上以案例的形式来阐发理论观点较为常见,不仅能强化学生对概念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还可以通过图片、音频、影像等符号拉回学生的注意力,要运用多种媒体,以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营造富于感染力的教学氛围,以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增强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此外,音频、影像中的情感符号更能激发学生的共鸣,促进学生内心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与认同。 在课程内容中,多多江西治疗白癜风的医院长春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