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内参导读:融合发展中,传统媒体应做到:不沉迷终端叠加,而要追求社交连接;不迷信内容为王,而要调整产品供给;不热衷闭门造车,而要习惯众筹众包;不满足数字游戏,而要推进社群构建;不模仿“二次售卖”,而要探索小微经济。 来源:新闻战线 作者:江飞(金陵晚报总编辑) 近两年,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声势很大,但难以改变“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倒是一些互联网企业,在融合传播上不时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案例,尤其是自我供血商业模式的构建更具启发意义。 在这种鲜明的对照中,传统媒体应该反思融合的运营理念和操作路径,真正融入互联网重新构建的传播生态。 一、不沉迷终端叠加,而要追求社交连接 传统媒体对媒体融合的探索更多地体现在传播终端的融合,但终端本身只能组合,无法融合。如果简单做加法,传播终端聚集得再多,最终的效果也只是各自作用的叠加,远远激发不了“你我共融”的化学反应。 传播终端只有借助于传播方式,才能找到融合的机会,产生裂变的传播效果。同一个议题如果能够实现大众传播、分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的有机结合,如果能够实现线上传播与线下传播的浑然一体,就可以迅速构成一个即时的、流动的信息场。信息不再是单向传递,而是多向的流动,就像细胞的繁殖一样,不断裂变,从而形成病毒式传播效应。 但传播方式的融合还只是表象,其背后的实质是人与信息、人与人的互动和交流。媒体融合重要的是通过有效的议程设置,激发所有人作为社交化主体的热情,主动参与到内容的生产、传递、交流之中。只有以人的连接为中心,媒体融合才能取得实效。 二、不迷信内容为王,而要调整产品供给 媒体融合要实现高效连接,入口依然是内容。但这个内容和我们以前理解的内容完全不同。 第一、普通的、缺少专业水准的新闻产品没有价值了。现在,信息生产和传输是零门槛,普通的大路货式的信息产品谁都能提供,稀缺的是真正深度、专业的新闻产品,这对自诩拥有内容优势的传统媒体其实是个严峻的挑战。 特别是这两年人才流失的势头不减,传统媒体还能在新闻生产上盲目乐观吗?一些都市报取消深度报道组,与其说是办报的短视,不如说是人才问题上的无奈。 第二、当前,内容产品的内涵更为丰富,远远不止新闻产品这一单调的类型,还包括服务产品、体验产品、活动产品、休闲产品等新成员。 金陵晚报多年坚持调查读者意见,以前最受欢迎的都是新闻栏目,但前年开始突然变成《每日菜谱》专栏。报纸每天刊登一个时令菜,没想到好多老人每天早上看过后再去菜市场买菜。这对传统的内容标准是一个颠覆性的冲击,以前我们不以为然的调味品现在竟然成为主菜了。 第三、内容产品不再是一个静态的生产过程,而是处于动态的生成和再生产之中,需要融入推广和互动环节,让用户参与到专业生产者的流程之中。如果不能激发人际互动,内容产品就无法发挥连接功能,也只能淹没在庞杂的信息之中。 传统媒体一般把稿件的刊发视为一个完整生产过程的结束,而互联网企业在做融合传播时常常把报道的推出当作一个开放式生产流程的起点,以之激活一个话题空间的即时生成,点燃更多人的参与兴趣,一起建构内容再生产、再传播的循环场景。 三、不热衷闭门造车,而要习惯众筹众包 融合一定不是自己和自己玩。传统媒体习惯于用自有的终端同时推送一个主题,这种封闭的心态与互联网开放的精神是冲突的。我们不但要跨界融合不同的媒介形式,而且要跨出自己的院子,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去连接更多的人、更多的终端、更多的渠道。 融合一定不是自己玩别人看。在互联网世界中,应让用户成为内容生产、传播的主角。能不能实现社交化传播效果最大化,是融合的关键。如果不改变单向的推送、单方面的呈现,融合只能是一种想象。 融合一定不是一厢情愿。对于媒体融合而言,议程设置非常重要。通过愉悦体验的议程设置,让用户自主参与到传播的链条之中,主动在不同的平台中分享、交往,自发地促进平台的互联互通,从而刺激传播的交融、裂变、深入。 四、不满足数字游戏,而要推进社群构建 媒体融合需要的不是数字堆积,而是用户对你的认同、信任和依赖,是一种共同体的生成与构建。所以,下载量、粉丝数、阅读率只是媒体融合的第一步,只是弱关系的入口。 融合传播的目的与用户形成一种稳定的强关系。我们身处一个碎片化的传播生态之中,没有清晰的目标人群定位,就无法预判用户的兴趣、爱好、诉求,更无法生产个性化的内容产品,所有的信息传递即使能够被用户接纳,也只能构建媒体与用户之间临时的、短期的、当下的关联。 怎么才能形成稳定的、持久的关系呢?改变简单追求规模的传播心态,根据用户的特征,进行分众化、小众化的组合,定向运营垂直细分的社群,从线上的互动走向线下的参与,提供更具针对性、个性化的媒体服务,从而把弱关系做成强连接。 从弱关系到强连接再到强关系,通过社群的构建,才能体现媒体融合的效果,为融合的商业开拓奠定基础。 五、不模仿“二次售卖”,而要探索小微经济 互联网的本质是去中介。传统媒体之所以面临经营困境,恰恰是因为传统的“二次售卖”模式在互联网重构的市场规则中走到了尽头。 从一些互联网企业的实践看,融合呈现出小微经济的新思维,完全可以建立自我供血、自主循环的机制。小微经济即社群经济,小微不是指规模小,而是指数字化时代商业思维的特征,即强调用户体验、个性化服务、定制化产品。 媒体融合在社群构建中可以发现商业变现的空间。与“二次售卖”的逻辑不同,呈现出新的特征。 第一,社群服务和商业盈利是同步的,得到认可的服务不但可以促进社群的建构和稳定,而且收取费用会被大家视为理所当然,甚至高价格也能有相应的市场; 第二,社群商业的重心是产品的研发和服务的质量; 第三,人格化服务是社群维系和商业变现的核心所在,在融合传播和社群经济中,只有作为用户或会员的人格化的存在,传统媒体沉下心来提供贴心的服务、愉悦的体验,才能找到转型的希望。 拓展阅读: “全国报刊媒体融合创新案例30佳”名单公示 来源: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新出报刊司[]号 自中央发布《关于推动传媒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我国报刊出版单位积极响应、抓紧落实,一批致力于构建主流舆论阵地、提升报刊传播能力的新媒体项目相继出台,将传统报刊与新媒体融合推向更加深入发展的新阶段。 为在全行业总结推广报刊与新媒体融合创新的经验,加快建设基于报刊内容、品牌的新型主流媒体,新闻报刊司于去年底开展了-年度报刊媒体融合创新案例征集及优秀案例推荐活动。 目前,案例征集推荐活动评审工作已经结束,现将“全国报刊媒体融合创新案例30佳”名单予以公示。 附件“全国报刊媒体融合创新案例30佳”公示名单序号地区单位名称案例名称1中央人民日报社人民日报客户端2中央光明日报社光明云媒3中央《三联生活周刊》杂志社松果生活4中央《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打造中国专业地理多元化经营体系5中央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6中央《党建》杂志社“党建+”彰显中国特色党刊理论传播新途径7中央证券日报社“报网一体化”战略开拓证券资讯新格局8中央《中国科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技类学术期刊国际传播平台9北京北京青年报社北京青年报社区生活移动互联平台10北京新京报社强强联手新京报+腾讯创建大燕网服务京津冀11北京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大数据“云平台”项目12上海上海第一财经报业有限公司打造第一财经数字化、云媒体平台13上海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上海市中小学生数字阅读平台14江苏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家在苏州APP15江苏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媒体融合创新实验区16浙江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新闻客户端17江西家庭医生报传媒有限公司搭建医疗咨询全覆盖O2O平台18河南洛阳日报报业集团传统媒体“云阅读平台”、洛报.融媒和“掌上洛阳”APP三大平台建设19湖北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好医网融合发展项目20湖南潇湘晨报传媒经营有限公司构建首个城市社区综合服务O2O平台21广东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并读新闻客户端22广东《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有限公司《中国家庭医生》APP23广东深圳报业集团深圳ZAKER24广东广州日报社作媒体内容供应商和战略投资者25广东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羊城创意产业园26广西广西期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增强现实技术在少儿期刊中的应用27四川华西都市报社“封面传媒”项目28四川四川日报社川报全媒体集群建设29贵州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探索红色新媒体立体传播融合发展之道30甘肃《读者》杂志社微《读者》全面整合资源,转型创新新亮点欢迎上海市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贵阳治疗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