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作为浙江卫视一档老牌新闻栏目,《新闻深一度》多次创下全国收视率第一第二的佳绩。不过,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新闻业转型语境以及激烈的行业竞争里,这档栏目正走在创新路上。从年夏天开始就着手尝试改变,策划起一档视角独特、制作精良的报道。一档新闻栏目,如何老树开新花?如何蜕变?浙江卫视新闻中心吴思萱以正在改版进行中的深一度《周末面孔》为例,分析《新闻深一度》的改版之路。 《新闻深一度》栏目是浙江卫视一档老牌的新闻栏目,在20家主要卫视同时段均为电视剧和娱乐节目的情况下,它多次创下全国收视率数一数二的成绩,具有一定的实力与竞争力。内容上,它不止步于一般的新闻事件报道,勇于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真相和深度,曾将目标瞄准全国,哪里有热点事件,记者就第一时间赶往事发地点,给观众带来及时全面且有深度的报道。 节目形式也是不断创新,在全国首创了电视、网络实时互动的深度评论形式,聚焦热点话题,在新闻调查的基础上,引入专家点评、记者快评和网友酷评。借助互联网的优势,通过栏目特有的网络视讯平台,让观众坐在家中就能直接上电视,与演播室的主持人、嘉宾一起参与新闻评论,进行观点互动,是对传统电视评论节目的一大创新。 不过,不进则退,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而创新则是第一动力。新闻人需要的是永远在路上的职业精神和不断前行的脚步。栏目从年夏天开始,就着手尝试改变,策划起一档视角独特、制作精良的报道。比如,在全国各地气温突破往年新高的时候,多路记者赶赴全国最热的八个城市,制作出《高温双城记》,通过城市两两组合穿插报道的方式,记录高温下老百姓的百态生活。随后又推出《请回答》《我为新时代打call》等特别策划版块,并在年正式推出《周末面孔》。一档新闻栏目,如何老树开新花?如何蜕变?下面我就以正在改版进行中的深一度《周末面孔》为例,进行分析。 从年开始,《新闻深一度》栏目除了周一到周五继续日常的新闻报道外,在周六,取消以往日常报道编排,调整为周末人物版面,它更像是栏目的特刊,每周一期,精心策划和编排。至此,《新闻深一度》的改版之路拉开了大幕。 一、与时俱进选择当周最热门的主题 由于栏目的新闻特性,每一期的《周末面孔》,都必须紧扣时代脉搏,选出这周最热门的一个主题来策划编排。比如,第一期以《改革者》这个主题开篇,就是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大背景,聚焦浙江的全面深化改革。节目采访了浙江改革的探索者、推动者、参与者与亲历者,给观众讲述改革者的故事与精神。接下来的《零度之下》,则是在全国大面积寒潮的背景下,讲述奋战在一线的工作人员,他们的责任、守护与理想,他们用热爱驱散寒冷,用坚守温暖城市的精神。包括后面几期的《浙江骄傲》《履职在路上》《春运时刻》《我们的村晚》等,都是结合了当下新闻热点来精心策划和编排的节目。 二、选择有故事性的采访对象帮助他们讲好故事 主题定下来后,接着就是选人物了。热点事件的核心是人,讲好这个典型人物的故事,能反应出时代的特征,由点及面,由小见大,不空泛而谈,方能提高栏目的辨识度。 改版后的《周末面孔》在每一期策划时,联动浙江省11个地市的地方台,把触角深入到老百姓当中,从大量选题中筛选出4-5个典型人物进行故事的讲述,这些人物有各自的人生轨迹、各自从事的行业,但又都是当下热点中的典型人物。比如,《从春天出发》这一期,春天到底在哪里?栏目选择了回乡种出油菜花海的农民们;从打工妹变身CEO的创业者;坚强生活的聋哑人夫妇以及在山谷里开书店的佛系店主,这些人物都有各自的特质和故事,但都统一于“播种希望”这个主题。 好故事有两个要素:1.故事中的人,2.有冲突的情节。故事中的人要知名或者身世曲折离奇以及感人至深的情节。而记者要做的,是在人物策划和拍摄过程中,思考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并以此去挖掘情节、表现冲突、抓取细节以及控制节奏。通过事件、场景、采访、细节等展示人物身上的故事性,通过画面、声音、特技等电视元素塑造丰满、细腻动人的人物形象。 比如《谭美红:夏秋冬的磨砺迎来事业的春天》,记者如何帮助采访对象讲好故事呢?在这里,记者巧妙运用了四季的时间节点:夏的磨炼,秋的机遇,冬的坚持以及春的希望,讲述了一个成长蜕变的故事:无法读大学的湘妹子来杭州某生计,过程中有失败、挫折,但她并未放弃,坚持和创新,使她从打工者转变成为了创业者,记者用四季这种充满画面感、形象化的时间词语,来把握片子的节奏,展现打工妹人生经历的弧度,很巧妙。 在叙事方式上,栏目开始尝试采访对象自述的形式,即通过采访对象自己口述的方式来代替画外音,这就对采访对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自身要有故事性还要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即所谓的讲故事的能力。《谭美红》这条片子用的就是第一人称的自述形式,通篇只有采访对象的声音,没有第三人声的配音,有些必须要交代的时间节点,也选择用设计过的字幕出在画面上。这样的自述形式,对采访对象的要求是极高的,采访对象要比记者更擅长讲故事才行。记者也要重视同期声的运用,并突出现场感和真实感,来帮助采访对象讲好故事。此外,无法达到自述效果的片子,也采取跟拍和记者自己配音的方式,增加报道的感情色彩。 三、结构布局推陈出新 中国画除了主体内容外,还讲究结构、布局,平衡之道。一幅画里,哪里画得丰满一些,哪里留白,都是有讲究的。在一档节目里,如果说主体内容是它的主要报道,那么它的留白与平衡又在哪里呢?过犹不及,如何去掉没有必要的环节,给观众更有印象的方式来体验故事?栏目的编排也在不断摸索中创新。 现在,《新闻深一度周末面孔》整档节目由先导片、几个人物故事、中间串场小片子和MV这几个部分组成,通过对一个个人物的报道以及人物群像的编排,展现正能量和真善美。 1.耳目一新的串场 节目刚开始的排版,没有跳出主持人串场、请专家点评这样已有的节目形式。但每一期都像一个试验,改善在一点一滴中进行,到了《从春天出发》这一期,突然去掉了主持人串场,改用一个个自成一体的小故事来串场。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这期的主题特质,主持的串场台词会让观众产生雷同感,而且用主持人串场,会使得整档节目产生割裂感,削弱主题的清晰度与纯粹感,所以索性去掉了这个环节。但如果没有串场,各个独自成立的故事之间就缺少了关节。于是,栏目在编排上,尝试了更为形象化的小故事来串场:用浙江各地的春景加传统民俗做成小短片穿插其中。 具体的做法是:在每个人物报道中间加入了一段1分钟不到的小片子:浙江各地的绝美春光配上传统民俗活动,如用竹子制作风筝、挖笋、立蛋、木偶戏、传统耕种农活等。从节目内容上看,人物故事所展现的“新的希望”与串场小片所展现的“传统的古老的生产活动”形成对比和层次,使得主题丰满有纵深感。 从节目制作上看,用来串场的小片子没有配音,纯粹的画面剪辑加音乐,必要的介绍文字,也是通过包装设计,搭配在画面上,这是将电视画面的镜头语言作用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来,也照顾到了观众的审美疲劳,在一段舒缓的音乐中,观众可以从之前的片子中得到缓冲休息,等待下一个故事。 由上可见,串场小片虽然短短不足一分钟,但功能是很强大的。 2.制作精良的MV 最后出场的MV,有时候因为节目时长限制甚至都播不完,但它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它有深化主题、提高节目颜值的作用。电视的视觉特性决定了画面好不好看也会影响栏目的气质与辨识度,栏目的气质是时髦的格调高雅的还是土气的,观众会通过一期的收看形成感性认识,继而产生一定的心理评价。比如说《村晚》那一期,剪辑的同事们都在感叹,相比于全国的春晚,各地村晚的节目画面质量差,自己都看不下去,那怎么办呢?事实上,最后制作出来的效果,充满了意外感与可看性。很多看过的同行都说:“当周董遇上了村晚,意想不到,好看!”,并在白癜风哪家医院好哪家医院看白癜风便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