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有治疗好的吗 http://m.39.net/pf/a_7720944.html
三代新闻人开着“佳友民情快车”,重访浙西南革命老区遂昌门阵村——新闻为民,万水千山总是情

沿着盘山公路,车子越过山岗,驶向山谷时,我们远远看见,遂昌县云峰街道门阵村的石碑旁,已有不少人在守候。

“到了,俞记者到了!”车还没停稳,村党支部书记张志贵便迎上来,一把握住了俞佳友的手,“这是你们‘佳友民情快车’第三次进村,每一次都给我们带来了改变!”两人互拍对方的肩膀,似是久别重逢的老朋友,眼里已噙满泪水。

日前,当我们跟随浙江日报记者、佳友民情工作站首任站长俞佳友,抵达偏居浙西南一隅的门阵村时,眼前的一幕令人动容。而此次历时两天一夜的“同走新闻路”采访中,这般场景屡次上演,让我们内心深受触动。

是什么让记者和村民的感情这么深?重返新闻现场,一段记者与村民的邮路情缘,一份党报新闻为民的情怀,在追寻和回忆中清晰呈现。

深山邮路,再没断过

“你们报道过的老叶退休了,不过村里的邮路,再也没有断过!”领着我们走向村里的路上,张志贵兴奋地说道。

深山邮路,便是这次重逢的缘起。

年7月,为深入践行“走转改”,浙江日报创立了佳友民情工作站,并在报纸上开设“佳友民情快车”新闻专栏。专栏以党的十八大代表、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浙江日报记者俞佳友的名字命名,旨在通过新闻报道和舆论监督,在“贴近、帮忙、服务”中弘扬新闻为民的新风尚。

专栏刚开出,就收到了来自门阵村的求助信:58岁的邮递员叶志清退休了,由于没人接班,多名村民与外界联系的邮路中断了。

门阵村,地处三县交界处,是粟裕将军率领红军挺进师战斗过的地方,在浙江革命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拿着信件,俞佳友立即带领“快车”记者赶赴当地。然而,这趟“快车”开得十分辛苦。

“俞记者,还记得不?8年前,你们第一次来门阵村时,翻越了21公里山路,走了5个多小时。”村党支部老书记郑子林感慨地说,“真没想到,这封信寄出后,你们就来了。当时的门阵村,可是遂昌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行政村啊。”

深入采访后,“快车”记者通过多方协调,让叶志清重新上岗,接通了村里的邮路,并为偏远山村的发展鼓与呼。

重读年7月20日刊发在《浙江日报》4版的《深山邮路今又开通》报道,我们发现,它不仅客观记录了“快车”的帮扶成果,还反映了山村发展的最大困境——不通公路。作者之一的俞佳友说,山高路远,阻挡了门阵人的看病、读书、就业之路。通往县城的路,成了村民心中的“天路”。

“是这篇报道,改变了我们的命运。”郑子林激动地说,“报道刊出后引起各方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zhejiangzx.com/zjly/11383.html

------分隔线----------------------------